火警與火情 - 古德明

火警與火情 - 古德明

二月二十九日,香港電臺報道:「沙田沙角邨金鶯樓昨晚發生火警,一名男童死亡。」去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共新華社報道澳洲森林大火:「災難級火警一度威脅六百萬居民,消防人員全力撲救,才控制了火情。」

「火情」當然是現代漢語,中文說法是「火勢」,例如清朝小說《三春夢》第十八回反清義軍藉狂風用火攻:「風乘火勢,火助風威,清營軍兵拋盔棄甲而逃。」中共把瘟疫叫做「疫情」,又把火勢叫做「火情」,然則水澇之患大概應叫「水情」。

而「火警」比「火情」更加荒謬。「火警」應是「火災的警告」,有火警未必有火災,或是誤警,或是消防演習等。現代漢語所謂「火警」及「發生火警」,中文說法是「火災」、「失火」等。《禮記.月令》載:「孟秋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太平廣記》卷四六六載:「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試改為「國多火警」或「城門發生火警」,現代漢語之謬就可洞見。

「城門失火」的典故,有新舊兩說,備見《太平廣記》。舊說是宋國有個池仲魚,住在城門一側,「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新說是宋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最近中共武漢型肺炎南下香港,就是禍及池魚的最好例子。

一九六零年代,報紙還常見「祝融為患」之類較典雅說法。只是今天恐怕不少人都不知道中國的火神名叫祝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