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起,本港市道飽受衝擊,商戶叫苦,要求業主盡社會責任減租的同時,本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商戶又應否自負盈虧?中大商學院客席教授冼日明(圖)指,資本主義下,每個商業單位都會以自己利益為先,計算如何達到成本最低而收入最多,「所以要求業主減租,老實講,在資本主義及法治社會下,是跟合約精神,所以業主可以完全唔減」。冼續指考慮減租的業主,是盡社會責任及道德,「業主要衡量,經濟差的情況下,減租利益大啲,定係唔減;唔減可能不能收租,同時難以租出」。
冼日明指,香港社會對商業道德沒制約能力,「唔少人係用粉飾企業角度、形象建設,才去履行社會責任」;他又指,資本主義缺點是各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因此近年不少學者主張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呢個要求,實際上係質疑資本主義;所以你可以鬧佢唔減租係冇良知,但業主冇犯法,所以只是道義層面」。
莊太量:應彈性處理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社會面對系統性風險,「就如股票投資,散戶要承擔股價升跌風險;但若上市公司的產品有毒,就非散戶所承擔的風險」。他認為人類建立社會,是希望製造安全網,讓生活有保障,「所以邊個受傷重,其他冇咁受傷嘅應該幫助,才是健康社會;當然若不幫,就賠上聲譽」。莊稱企業不可沒社會責任,「唔係賺到盡先係好,道義是雖然簽咗約,但若涉及整體社會問題,都應該彈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