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疲勞是身體一種生理性的保護機制,通過適當的休息,基本就能恢復過來。如果未能得到充份休息,運動性疲勞未得到及時的恢復,就會容易由生理性運動性疲勞逐漸演變成病理性運動性疲勞。運動性疲勞一般分為軀體疲勞和心理疲勞。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或全身肌肉和關節出現痠痛、僵硬、乏力;同時亦可出現精神不振、頭暈、胸悶、失眠、心悸、氣短和食欲下降等症狀。
中醫古籍未有提及「運動性疲勞」一詞。中醫古籍對疲勞的論述多與「勞」、「傷」、「虛」、「損」有關。運動性疲勞所產生的全身倦怠可歸為「勞倦」、「虛損」、「勞役」、「勞傷」。中醫古籍對疲勞的論述多屬虛証,以積勞成傷、久虛不復為主要病因。「勞」則容易傷神耗氣,導致氣血陰陽不足和臟腑虧損。
中醫治療運動性疲勞的常見方法主要有中藥、針灸、拔罐和推拿等。針灸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和扶正祛邪的作用。臨床上多以足三里、 關元、氣海、五臟背俞穴等治療運動性疲勞。關元、氣海、足三里為強壯保健的穴位。關元、氣海有鼓舞元氣的作用,而足三里有補益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三者共同選用,有助增強益氣養血的效果。針灸治療運動性疲勞能紓緩肌肉、關節痠痛乏力,以及改善精神不振、失眠及心悸等症狀。艾灸治療運動性疲勞主要使用艾炷灸中的間接灸,包括隔薑灸背俞穴、關元穴, 隔鹽灸神闕穴,以及艾條灸足三里。
針刺能有效地治療運動性疲勞,但仍需配合休息、足夠營養補充和合理的運動訓練安排,才能有效減低出現運動性疲勞的機會。
撰文: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黎詠虹醫師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