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早前與民主派訪美的行政會議成員見記者,聲稱看不到美國政府制裁香港門檻高,認為美方不會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制裁香港,但隨團三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昨召開記招反駁,指建制派說法只是「期望管理」,又指美方「支持某啲覺得要受制裁嘅人」,又稱美國國務院即將發表「綜合報告」,相信會對港自治及人權狀況開出條件,評估香港自治情況是否及格。
記者:梁穎妍
美國國務院本月底公佈有關《美國—香港政策法》報告,為去年底美國通過《人權法案》後首份評述香港自治情況報告。三名訪美民主派議員昨見記者總結行程,梁繼昌指,美國國務院將以「綜合報告」形式,根據以往《政策法》對香港自治情況作評估,並按新通過的《人權法案》提出認證項目,評論香港自治情況是否及格,包括列出未來對香港自治及人權狀況期望,「即係我哋(特區政府)做乜事或唔好做啲乜事,先會有certification(認證)」。
資訊科技界莫乃光則指,與會美方官員包括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每日睇住香港發生嘅事,真係唔使花好多時間解釋」,又指今年國務院報告不僅評核框架有所不同,更多部門如商務部等都參與其中,「某程度上係認證,(香港狀況)及格定唔及格」。
泛民反駁制裁門檻高說法
對於外界質疑美國政府或在利益下維持以往一貫陳述及評論,莫認為美國政府在國會施壓下也要自圓其說,倘若說法理據不充份,「國會有議員會不滿」。他亦向美方提出報告須具前瞻性,「劃低一條紅線」,包括未來9月立法會選舉會否大量出現取消參選人資格事件、有否再禁止記者入境、政治迫害、拖延普選、23條立法及警暴問題等。
莫又稱,此行花了不少時間討論《人權法案》背景及可能執行情況,對於訪美行會成員指制裁門檻高,莫反駁指「大國(美國)要執行(法案)一向有一個門檻」,而《人權法案》賦予美國總統制裁權力,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本來已經有」,認為建制派只是進行「期望管理」,強調《人權法案》通過反映朝野兩黨共同就香港,行會成員對美方取態「未必係最啱解讀」。
另一有份訪美的公民黨譚文豪表示,香港的警暴問題「每一日只會係惡化之中」,直言警察如同皇軍,「喺法治之外嘅一班人」,故香港社會「要有自己嘅制裁名單」,他指與美方交流後更清楚制裁門檻及要求,「7.21、8.31、新屋嶺事件中晒」,會自發搜證及製作制裁名單提交美方考慮,並由駐美港人組織繼續游說工作,希望美方能盡快啟動制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