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母語是什麼? - 馮睎乾

張愛玲的母語是什麼? - 馮睎乾

好學不倦的財經界KOL渾水兄,日前傳來劉仲敬一篇關於張愛玲的舊文,問我寫得怎樣。我答道,劉的文字像梳乎厘,脹鼓鼓的,裏面全是空氣。以那篇文為例,寫得對的地方,全是有關張愛玲的常識,用不着他再寫,常識以外的則是空氣,語意不清,概念模糊。少數斬釘截鐵的句子,例如這句:「張愛玲真實的政治身分,其實是中國(北洋)難民裔大英帝國臣民和上海自由市市民。」我覺得是笑話,但張愛玲可能連笑點也get不到,大概會評為「烏煙瘴氣」。

劉仲敬說張愛玲「真正的祖國」是上海,我告訴渾水,先不講什麼祖不祖國,張連上海話也不是母語,「老上海」形象更是一場誤會。看基本資料:張愛玲在上海出生,兩歲時舉家遷到天津,八歲搬回上海,後入讀聖瑪利亞女中,十九歲才離開上海,按理該精通上海話,但事實不然。

張愛玲在散文〈「嗄?」?〉已公開說過:「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說的。」她的母語其實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張的父母生於南京,母語大概是南京話,而安徽話的影響,則來自帶大她的說合肥土話的褓母。

張愛玲什麼時候才懂說上海話?水平又如何呢?答案很意想不到。她在致宋淇信中說:「我的上海話本來不過夠用,較生或『文』(包括新名詞)的字就讀不出。寫上海的時候不便插入我十八歲才會說上海話的『軼事』,就像是一副老上海姿態,其實並不是諱言。」著名上海作家原來從未精通上海話,已令人大跌眼鏡;更離奇的是,她從八歲到十七歲都在上海讀書生活,怎可能不會說上海話呢?

理由很簡單,是階級優勢,也是性格使然。聖瑪利亞女中是貴族學校,本來就重英輕中,何況張愛玲沉默寡言,並沒需要學會當地語言。我有位友人的外祖母是廣東人,她在民國時代在上海住了廿年,一句上海話也未講過,為什麼?因為有錢,衣食住行皆有傭人料理,完全不必跟上海人打交道。可見條件不夠好,也真的沒有被當地人「歧視」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