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統計局昨公佈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武漢肺炎疫情下,內地上月通脹符預期,錄5.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跌0.4%,略低於預期的跌0.3%。有分析指,央行有必要減息降準,以減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疫情期間醫療用品需求增加,而原材料價格及物流成本均上漲,導致期內醫藥製造業價格按月增0.3%;其中消毒產品價格升14.8%,衞生材料價格揚1.5% 。
或改革LPR降融資成本
市場憧憬人行下周實施「雙降」緩解疫情衝擊,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隨着通脹回落,貨幣政策空間擴大,「降準、降息仍有必要,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引導LPR進一步下行,有效減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他預期復工後,各地囤貨需求將回落,供應需求會逐漸平衡,CPI將逐漸回落;PPI同時回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亦稱,全球經濟逐漸放緩,各國央行都推寬鬆貨幣政策,他料人行會透過LPR改革減低融資成本。他又指,近期PPI或會持續受壓,直至疫情受控及基建投資增加,才能帶動企業生產回暖。
期內,食品價按月升4.3%,帶動CPI增0.98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升一成。統計局城市司司長趙茂宏表示,食品價上漲主要由於交通管控措施拖累物流,加上市民囤購行為及搶購日用品及食品。他預期中央推出保供穩政策措施,價格走勢趨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