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湖北省統計局統計,2016年到省外的湖北農民工達619萬人。疫情爆發後,全國各地聞「湖北」色變,令湖北人在全國飽受就業歧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上月便發佈通知,強調要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用人單位不得發佈拒絕招錄疫情嚴重地區勞動者的招聘信息。」有內地非政府組織人士認為,內地社會法律意識非常淡薄,勞工維權組織亦遭嚴厲打壓,導致地域歧視得以在社會毫無約束下存在並擴大。
本報記者連日在深圳和東莞視察,發現即使在各地缺工人的情況下,仍有招聘公司貼出白紙黑字寫着「湖北籍暫時不招」的通知。有湖北人早前亦向內地傳媒抱怨:「快遞、保安都不要湖北人,覺得委屈啊,有些人說得很難聽,病就是從你們那裏傳出來的,你們沒機會了。」
隔離費高必先自保
目前旅居美國的公益組織「長沙富能」創辦人楊占青對本報稱,招聘中介和用人企業寫明「不招湖北人」肯定違法。「按照《勞動法》,招工用工單位不能按照民族、種族去區別求職者;還有《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它也要求單位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你用不用人的標準要跟崗位還有職責相關。」他指就算求職者來自疫區,只要經過14天的隔離和醫學觀察證實沒有感染後,理應都可以工作,估計有些企業是「怕麻煩」因此一刀切不招湖北人。
「中國的健保系統非常差,造成人人自危,因為一旦你被感染或疑似感染,或者說你與湖北人緊密接觸,不僅湖北人要隔離,你也要隔離,政府還要收取隔離費用,我們聽到的,少的每天收一、二百元(人民幣,下同),多的要數百上千元。在這情形下,不少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楊占青指出,企業以至出租屋房東歧視湖北人的原因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更重要的是因為社會法律意識非常淡薄,歧視湖北人者不覺得自己不對或違法,被歧視者也沒有維權意識,加上維權組織被嚴厲打壓,導致勞工基本上沒有維權途徑,令歧視行為不受法律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