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火 垃圾助燃探索館推廣「無痕郊遊」救生態

馬鞍山火 垃圾助燃
探索館推廣「無痕郊遊」救生態

【本報訊】上月23日,馬鞍山火光熊熊,從市區也可看到馬鞍山鹿巢山一帶的山火,火龍延綿數十公里。位於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館更與火線相差不足百米,只要風向稍轉,整條村即被波及。山火源頭未明,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黎育科指出,本港大部份山火屬人為,煙頭、燒冥鏹是火源,還有垃圾助燃。為使行山人士認識山火所造成的生態災害,鞍山探索館將於3至5月分階段推行「山野大奇蹟日」,期望「以一傳十」讓更多人了解「山野無痕」的重要。
記者:梁嘉麗

山火現場留有不少垃圾。

黎育科

鹿巢山現在滿目瘡痍,山徑兩旁盡是焦土。黎育科指這一帶植被以灌木為主,「呢一帶嘅林木畀人類干擾較多,山火亦多,所以植物嘅演替慢,樹木生長咗幾年又一次山火,唔能夠成熟長成一片森林」。這次燒了足足20小時的大火,範圍由馬鞍山村至富安花園,四小時的步行路程均是焦土。不少約一米高的灌木,整個樹幹已燒成黑色,但樹冠仍有少量葉存留。

燒毀灌木需5年始復原

黎育科指這次山火屬中級影響,未算最嚴重的破壞。從馬鞍山村一直走上鹿巢山,攀升約50米已能看見燒焦的山脊。鞍山探索館服務經理樊文韜指山火那天,不斷有熱心人士問探索館有否被波及,幸好風不是吹向村中,否則不堪設想,「當時已有消防員喺附近戒備,若真係燒近民居,就要立即疏散居民」。

黎育科指出,香港發生的山火,99%以上是人為,雷電擊中樹木焚燒的情況並不常見。亂拋煙頭、在不合適地點燒烤、露營生火、春秋二祭燒冥鏹等都是山火源頭,「數據顯示,平日每天大約會有3宗山火,而周末就每天6宗」。

樊文韜解釋提示背包帶的作用。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提供圖片

派3,000背包帶提醒山友

鹿巢山上被燒毀的灌木,最快也要3至5年才能復原,若期間再發生山火,成林之日更遙遙無期,最後只剩一些生長得特別快的蕨類植物,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近年馬鞍山一帶種有木荷等不少屬本土、耐燒的植物,盼能減慢山火燃燒速度及範圍。

種樹逼切,但公民教育更為重要,垃圾是山火其中一種主要助燃物,亦嚴重污染山野。鞍山探索館將於未來三個月進行「山野大奇蹟日」公民教育活動,第一階段會製作3,000條寫上「山野不留痕」的提示背包帶,讓300位義工派發給郊遊人士。第二階段則以「雙向重叠」方式,兩隊義工沿馬鞍山郊遊徑清理山徑。第三階段預計4至5月推行,於五區山徑包括馬鞍山、獅子山、嶂上、城門水塘及荃錦坳派發提示背包帶。

鞍山探索館項目統籌員陳懿婷於山火後檢視山徑,發現不同類型被燒焦的垃圾,最多的是食物塑膠包裝袋角、台式飲品膠杯及盒裝紙包飲品,「山野無痕唔單止係唔留火種、垃圾,更係一個進行戶外活動嘅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