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報告】愛的教育 - 張惠菁

【死地報告】愛的教育 - 張惠菁

【死地報告】
在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這部電影時,我最受感動的倒不是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是讓那段愛情得以存在的容器—─電影中的那個家、周遭社會的氛圍,甚至大自然的環境,都寬廣自然地容納著主角兩人,而讓那段愛發生了。

「愛」的經驗中,所有纖細而美麗的感受,都有可能被社會視為禁忌,被要求遺忘、壓抑,切肢斷手。但也有可能,被容許完整,被慢慢發生。當這樣的可能被創造出來,「愛」所能帶給人類的價值,便像原野上的花朵般,在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裡盛放。《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就是後一種可能的最大值。愛纖細罕有的存在受到了尊重。

十七歲男孩埃里奧(Elio)每年夏天都和父母在義大利隆巴第地區的鄉間別墅度過。父親是考古學教授,夏天常會邀一位博士生到家裡度假,一邊幫忙整理資料,大約算是一種以工換宿,也可以說是讓後輩學者在他身邊學習。那年,二十四歲、來自英國的研究生奧立佛(Oliver)加入了他們的鄉居生活。埃里奧很快被奧立佛吸引,從暗戀到自然流露,俊美的少年與成熟的男性,共度了短暫但難忘的夏日。

換了一個比較保守的社會和家庭,這段愛情完全有可能淪為禁忌之愛。同性,其中一方未成年,身分上是研究生愛上了教授、寄宿主人家的兒子,而且幾乎注定無法久長,夏天過去就要分開。

禁忌之愛獲尊重

但這樣一段愛情,卻如種子降落在一個全然尊重它自身生命力的土地上。兩人雖然沒有公開,父母都隱約知情,卻不干涉。似乎他們都知道:此刻去經歷「愛」就是一切,這就是他們的長者風範。當假期結束,埃里奧為別離傷心時,教授父親坐下與他懇談,肯定他說:你和他所擁有的是一段美麗的經歷,不要為了害怕此刻的傷心而否定,不要關上感覺。

那是個對愛非常大氣的環境。愛上埃里奧的女孩也沒有怨恨,主動大方來握手,願和他當朋友。那是個可以愛、也可以承受被拒絕,因此愛得更為完整的世界。那是個不要求人要把愛削刻成特定形狀的世界。我為那世界感動不已。不禁想,我們能否擁有這樣的世界。

撰文:張惠菁╱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