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美股急跌,觸發熔斷機制。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價格亦創下自2016年新低,再加上疫情持續蔓延,以及仍然沒完沒了的中美矛盾;就連牛頭角順嫂都知,經濟衰退將會比之前所預期的更加嚴重。
有說指,香港零售業至今已經面對近一年冰河時期,甚麼紓困抗疫派錢,亦未必能奏效。如酒店、旅遊、貨運等行業,同樣受重創。現在只要發生任何金融市場危機,完美風暴便一觸即發。
事實上,貨櫃碼頭吞吐量是衡量經濟景氣一個很實在的指標。今年1月,香港貨櫃的總吞吐量按年下跌20.4%,是連續24個月下跌;若按跌幅計,是自2016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今年1月出口貨值,按年跌22.7%,是37年第二差,僅次於2009年金融風暴;進口貨值也是七年來最差,下跌16.4%。
貨運業的市場調查顯示,中國大陸各主要港口的吞吐量,於1月20到2月10日期間,跌幅由兩成到四成不等。調查報告預測,就算大陸生產線陸續恢復運作,亦恐怕難以回復百分百的效率。換言之,在可見將來貨運、進出口等行業,仍然要艱苦經營。假設佔國際貨櫃進出口三成的中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只有七成左右的運作,對環球貨櫃航運將縮減規模最少一成。
我經歷過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直覺今次的衝擊規模比當年來得更大,為時亦恐怕會更漫長。
常言道,有危亦有機;當年的經濟危機以及持續多年的不景氣,在某程度上也改變了香港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一路走來,無論是政圈抑或商界,似乎都更明白到,自救是唯一的出路。
官僚不應規限企業變革
「政府沒有理由不去讓市場自我完善和調節策略吧?」無疑,自救是正面積極的態度,但過程難免要突破既有思維。假如企業提出的自救方案,與政府現行政策有所出入,相關部門是否願意作出配合?我的個人經驗是,大多數時候,官僚不但質疑市場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會狹隘地去解讀自己的責任和職能;許多行業亦就此白白浪費釜底抽薪的契機。
最近讀到瑜伽大師Sadhguru的《Inner Engineering》,當中有一節提到責任這個概念。Sadhguru說,責任(Responsibility)就是「回應現狀的能力」(Response and Ability);故此,責任即自由。
我覺得瑜伽大師的智慧,亦通用在市場和社會問題。要是企業有能力去回應市場的轉變,責任就應該在企業。若然政府沒有能力去處理問題,也不應該強行堅持以官僚的一套去規限變革。道理簡單不過,只是過去曾幾何時太多人高估了政府在應變上的能力和角色,延續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誤會。
目前我們只是見到經濟不景氣的冰山一角,更嚴寒的冬天還未真正殺到埋身;相信不同行業正為求存而籌謀。在大有為和信任市場之間,答案顯而易見。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