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奇蹟 - 邁克

米蘭奇蹟 - 邁克

遠方城市在銀幕動起來,黑白的十六釐米膠片粗糙得很,技術條件比五十年代港產粵語片好不了多少,但是余麗珍的無頭東宮只配在小坡光華戲院大演功架,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卻棲身福康寧路小小的文化館,由新加坡電影協會呈獻,觀眾至少四分之三是旅居南洋的異鄉人,微微帶着毛姆筆下的橡膠園氣息。狄西卡雅俗共賞,和小青年對藝術影片的想像有點距離,莎岡小說胡品清中譯本薰陶的結果,好高騖遠貪慕虛榮,寧願要不知所云的《迷情》,也不要貼地貼到接近牛車水的《單車竊賊》,戲中人窮得只剩爛衫爛褲,太寒酸了。反而喜歡《米蘭奇蹟》,尾場好人有好報,騎着掃把飛越大教堂的畫面大快人心,背景投影破綻百出亦毫不介意。每次去米蘭,一定經過大教堂,如果有遊伴,總是笑嘻嘻問:「看過維斯康堤的《洛可兄弟》嗎?上過教堂屋頂找阿倫狄龍的腳毛嗎?」靚仔縱使秀色可餐,懷念的其實是雜牌掃把黨。

去年十一月那次,到埗第二天大教堂如常過門不入,趕去史嘉拉劇院票房打探行情。改編普希金原著的芭蕾《奥涅金》,台柱勞拔圖波里配搭倫敦高文花園首席舞孃瑪莉安妮娜呂納絲,網上一票難求,不過死心不息,臨場碰碰運氣。負責票務的中坑老面含威春不露,好整以暇鍵盤上東按西按,鼻孔哼出的英語居然相當標準:「大堂中座有兩張,單丁位,要的話替你hold住,你去那邊電腦登記做會員先至有交易。」嘩,發達了,米蘭奇蹟果然一再應驗,八十年代路過遇到俄羅斯奇洛夫舞團巡迴演出,也臨時買到票──《天鵝湖》,我連坐哪個座位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