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上周末宣佈,仿效中國對米蘭等多個地區實行封鎖,成效如何其實不樂觀。首先,意大利中央政府倉卒推行策略卻沒有配置所需的人手及設施,包括動員軍隊及警隊協助守住主要道路及通道,也未準備好如何確保日用生活物資供應予1,000多萬居民,被隔離的居民隨時從各地鄉郊小路或沒有人守備的通道轉移到其他地區,如羅馬及意大利南部,令封城「唔湯唔水」,頂多只能減少而不能阻截人流。而且,意大利官民紀律及效率向來不算高,辦起事來往往七折八扣,要做到封城滴水不漏不大可能,只可以指望有關措施能提升民眾的防疫意識,盡量減少社交接觸,阻慢病毒擴散。
目前歐洲、美國的武肺疫情正進入高峯期,其他國家的政府會否採取類似意大利的做法仍是未知之數,但暫時可能性不高,因為這不但涉及大量執行及配套問題,還會打亂民眾日常生活以至影響他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若得不到民眾的支持與積極配合,各國政府未必有政治決心及本錢作出封城決定,惟有加強圍堵措施,限制人群聚集及出遊,以阻慢病毒流傳,再讓時間、氣候(夏天)以及運氣令疫情逐步受控。
武肺疫情之所以令西方各國政府手忙腳亂進退失據,除了因為官員們起初輕視威脅,沒有及時採取限制出入境人流或隔離措施外,病毒本身特別「狡猾」同樣是關鍵。今次引發武肺疫潮的新冠狀病毒不像伊波拉、拉薩病毒或大部份沙狀病毒(Arenavirus)那樣屬於殺傷力強的第四級病毒(死亡率高達15~30%),也比接近35%死亡率的中東呼吸綜合症或2003年的SARS病毒的毒性弱。可正因為新病毒死亡率不算特別高,加上不少確診者病徵輕微甚至沒有病徵,不少人特別是遠離疫潮原點武漢的西方民眾很容易對病毒掉以輕心,或只視為一般感冒,不會採取特別的預防措施。
或如感冒般長期存在
本來,最有效應對「狡猾」病毒的方法是全面封關、封城,停止人員往來;可在全球化進程牢不可破的今天,完全停止人員流動的社會經濟代價極高,日用物資供應隨時不繼,引發的恐慌及混亂難以平息,令西方國家不大可能採用這種「極端」手段;退而求其次下只好選擇圍堵、限制及全民風險管理(洗手、戴口罩)方式應對。結果,新冠狀病毒不能像沙士或中東呼吸綜合症那樣在幾個月內受控及消失,而是在大爆發過後仍持續有零星感染個案,妨礙經濟、社會生活回復正常。
現時已有不少病毒學者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疫情不會消失,在夏天緩和以後冬天捲土重來,並成為本地風土病,每年發作;此外,衞生署官員張竹君醫生也指武漢肺炎可能變成「嚴重感冒」般長期存在,特區政府及各國政府可能需要因應這樣的變化而調整防疫抗疫措施,為「長期抗戰」作好準備。
究竟一直落後於疫情的各國政府會有甚麼新策略或措施應對武漢肺炎仍要過幾個星期後才逐漸清楚,能確定的是疫潮對經濟的衝擊不會在短期內過去,航空、旅遊、酒店、零售受創固然深,金融市場的波動更是大幅加劇,令人擔心出現系統性危機以至另一場金融風暴。昨天亞太區多個股市大跌4-6%,油價更急挫兩成,何時能稍稍喘定仍是未知數。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肯定繼續爭購零風險資產如美國國庫券而捨棄股票等風險資產,短期內的投資格言就是:Cash is King。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