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漢肺炎肆虐本港,嚴重打擊酒業生計,但兩名80後青年堅持追夢,去年底開設香港首間本土氈酒廠,加入本地原材料中西合璧,蒸餾出一支「屬於香港人的氈酒」,創辦人笑言「呢個可能係最世界最細的酒廠」,受疫情打擊定單下降,還額外添置器材轉化廚餘及捐贈1,000支消毒搓手液,以本地酒廠名義貢獻社區。
贈非政府組織
走進柴灣氈酒蒸餾廠Two Moons,創辦人Ivan與小阮身後的霧化玻璃藏着一個逾兩米高,以純紅銅手工打造而成的氈酒蒸餾機Luna,由1月開始,Two Moons已舉辦多個公眾導賞團,但2月起煞停預約參觀。酒廠去年12月開張,剛撞上武漢肺炎肆虐,Ivan承認受到影響,酒吧定單下跌,亦減慢向酒店推廣本地氈酒的步伐,但兩人仍想貢獻社區,聯絡工廠提供一批非食用酒精,再招募義工製造1,000支100ml容量的消毒搓手液,捐贈區內四間非政府組織,平均分發予1,000名獨居老人、露宿者、外判清潔工及精神復康人士。雖然數量不多,但小阮希望「身為香港一分子,可以盡香港人責任,幫忙到一啲有需要人士」。兩人還想到源頭減廢,每次蒸餾100瓶氈酒,便剩下數十公斤草本植物「湯渣」,酒廠只能容納一個小型商用蒸餾器的情況下,撥出地方設置廚餘機,將湯渣放入機內抽乾水分及加菌變成肥料,贈予天台農場及非牟利組織施肥耕作。
小阮曾任職巿場推廣部門及IT程式員,與在五星級酒店擔任調酒師主管的Ivan,由飲氈酒開始產生興趣,至2018年兩人放棄原有工作,赴英修讀手工氈酒課程,其後再以個人名義電郵德國三大蒸餾器廠商的梅拿家族,以誠意打動對方,手工打造一個100L容量的銅壼式蒸餾器。好器皿亦要有合適材料,兩人經研究取道12種草本植物,加入中西合璧元素。「柑皮、南北杏,相信大家喺煲湯同食糖水會經常見到,放喺氈酒應該未試過,我哋希望用不同材料,用氈酒代表香港呢個咁國際化的城巿。」加上成功去年9月成功申領蒸餾酒廠牌照,本地首間氈酒廠正式成立,他們期望疫情過後,參與國際性氈酒展覽為本港增光。
■記者劉柏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