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是民主派要在立法會爭取一半議席以上。這目標以前看來是天方夜譚,但港人經歷過傘運、反送中和2019區議會選舉的洗禮後,已不再是遙不可及。還記得2016年我提出「雷動計劃」,把立會奪半定為目標,眾人不是笑我這書生太癡,就是罵我太狂。但到今天,已不是我一人在說要在今屆立法會選舉達到35+。吾道不孤!
若大家認同要達到35+這目標,要成功就要像在反送中時一樣,齊上齊落。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共最強的手段就是分化。要破這策略,就只有團結。香港的政治文化亦已出現很大變化,選舉不只是公民在投票日在眾多候選人中選一個那麼被動,香港的選舉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參選人主導轉化為選民主導。當然這不是說參選的人及團體不重要,而是說要透過選舉去攻破專制的制度,參選人及團體與公民必須齊上齊落,在選戰中各盡其責,那才有成功的機會。
兩階段協調及公民參與
這些想法也是與各方討論後在現階段總結出來的。在今屆立法會選舉,或需要兩個階段的協調及兩個階段的公民參與,讓參選的人及團體與公民各自行使他們的權利,也履行他們的責任。簡單說,這是一個有公民參與的協調機制。在這大原則下,細節仍有待確定。
在第一階段的協調,各區及各界別各有意參選的人及團體,須就全盤計劃的各項細節達成協議及作出莊嚴承諾,包括:參與此計劃的條件、各區爭取的目標議席數目、公民參與的形式(如網上投票、票站投票)、設定各階段的時間表、棄選機制、經費等。
在官方的提名期前,就得進行第一階段的公民參與,讓各區選民在有意參選的名單中,選出他支持哪一張名單。為了讓選民對各參選名單有更多認識,可在各區先進行不同形式的論壇。假若有相當數量的民主派選民能在這階段參與,得出的結果會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在官方提名期結束前,就要進行第二階段協調。按第一階段公民參與的結果,希望各參選的人及團體,在考慮各自的勝算後,重新組合參選隊伍,目標是盡量減少參與官方選舉的名單數目,越接近該區的目標議席數目為佳。
之後就會進入正式的選舉期,各參選隊伍會有更多機會透過公開的選舉論壇去爭取選民支持。具公信力的民調機構應會在選舉期在各區進行民調,顯示各區的候選名單的支持度。在選舉日前數天公佈的結果,應能反映選民的最終意向。
參與協調的人及團體,若在民調結果所顯示的支持度,排名不在該區的目標議席數目之內,就會按第一階段協調時已作的承諾,公開表明即時停止選舉工程,並呼籲本是支持他的選民,在選舉日當天不要投票支持該名單,及號召他們用各種方法支持民主派達到在立法會取得35+的目標。
參選隊伍經過兩階段的協調,履行他們的責任,得出各區的最後參選隊伍。最後就是第二階段的公民參與,由公民去承擔他們的責任,由選民憑着他們的智慧,各自用方法把選票平均分到各區餘下的各張參選名單去。
能否達成35+,需要參選的人及團體共同承擔責任,任何一人未能完成自己的責任,若參選的人及團體不參與協調或不按協調的承諾行事,選民不積極參與兩個階段的公民參與程序,這艱巨的目標都難以達到。但我有信心,香港已不再一樣,只要每一個人都肯走出一小步,即使有強大的對手阻攔,我們也有能力越過重重險阻。
民主派有了35+是不可能奪權的,但在管治上會取得重大的否決權,因有足夠票數在立法會否決政府提出的法案、財政預算及撥款申請。真普選的路途還遠,但起碼我們已達到一個里程碑,有了新的根據點可向下一個里程碑邁進。只要堅持一步步走下去,終有一天會到達終點。
戴耀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