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肺百日】
2003年全民洗手的年代恍如昨天,惟人總是重複犯錯,去年底武漢肺炎由內地襲來,特區政府防疫嘆慢板。港人過去百天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口罩被抬至天價,百元「良心價」口罩,即使排通宵亦撲空,更有騙徒趁機斂財,涉款逾3,000萬元。在口罩供應短缺的同時,懲教署生產的CSi口罩卻去向成謎,申訴專員近日決定介入調查。
口罩難求,消毒用品,以至日常用品如白米、廁紙又出現搶購潮,港人由每天留意股市行情,變成緊貼日用品價格與貨存,超市甫返貨,即遭師奶兵團掠走,一人手持多條廁紙變成最新城市風景。一切源於政府草菅人命造成的恐懼,這是天災,也是人禍。
記者︰潘婉玲 張佩琪
1月23日,本港出現首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全城瘋搶口罩。有商家看準商機,大舉引入泰、越、菲甚至柬埔寨口罩,大發災難財,泰國外科口罩一度賣天價550元一盒。2月初,有公司於九龍灣以80元一盒出售逾萬盒口罩,引來萬名市民寒風中瞓街排隊。連鎖店如屈臣氏、百佳、日本城、卓悅等亦以「正常價」出售,由於數量有限,有撲空市民鼓譟,甚至指罵職員。
市民活於水深火熱,政府卻拒絕仿效澳門、台灣採實名買口罩措施。港人轉而透過外國網站訂購口罩,卻因運輸定單大增塞爆郵局,遲遲收不到貨。亦有人網上訂口罩受騙,截至3月初共逾千宗口罩騙案,涉款達3,600萬元,其中一名國泰港龍女地勤聲稱代購口罩,向舊同學詐騙300萬元,於上周六被捕。
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發現,市民現時平均有54個口罩,每日一個計算,可使用約八星期。然而,不安來自政府草菅人命造成的恐懼,即使儲備充足,但分配不均,導致市民逢口罩必搶。由於價格暴升,不少人加入口罩市場分一杯羹。有黃大仙大成街市豬肉檔在肉枱交收250元一盒口罩,亦有南亞幫於街頭兜售來歷不明的口罩。港人搶口罩搶個你死我活的日子,近日似有所平靜,市面一些藥房仍有少量口罩出售,雖然價格比高峯期已有回落,但比起疫症前仍然高企,因此少人問津。
官僚式資助產口罩 難直接惠民
當求罩如乞米,要求政府派發CSi口罩解困的聲音日高,惟特區政府推搪口罩全數交予政府物流署,拒絕交代CSi口罩分配比例及存貨量。其間有網民聲稱,於內地購得CSi口罩,亦有市民目擊警員利用警車運送CSi口罩。申訴專員公署近日宣佈,將向懲教署及物流署展開調查,審研兩部門在規管CSi口罩的生產、分發和點存方面的機制、程序和執行情況。
面對口罩荒,政府惟有急補鑊,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由本月初起接受申請,每間公司最高獲資助500萬元。惟每月生產的首200萬個口罩,必須全數售予政府。
目前為止,共有15間公司、機構正生產或改建廠房如:「口罩工廠」、「本土好罩」、「HK MASK」、「HKTVmall」等。曾於2018年揭發港鐵沙中綫鋼筋造假事件的中科工程,於土耳其開設合資廠房,製成口罩後再運到本港出售,不符合「本地生產」的資助申請資格,惟中科坦言「唔稀罕」。於印度承包兩條口罩生產線的港企「租鋪」,批評資助計劃申請門檻高,口罩必須符合ASTM F2100第一級防護標準及ISO13485:2016品質管理系統標準,但認證需經外國機構批核,並非短期內可辦到。租鋪表明,即使符合資格亦未必會申請,因計劃規定每月生產的200萬個口罩,必須全數售予政府,違反公司希望直接幫助市民的原意。
然而,有心人首先需面對的是原材料問題,目前,外科口罩中層的熔噴布,大部份來自內地,當港人推進港產口罩時,內地商人趁機抬價,由2月底每噸6萬多人民幣,增至目前每噸30萬元,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