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衞偏幫中國 自毀信譽

世衞偏幫中國 自毀信譽

【武肺百日】
武漢肺炎年初在中國大爆發後急速擴散,世界衞生組織(WHO)處理疫情的反應和態度都充滿爭議,除了遲遲未宣佈疫情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官員連番浮誇地褒揚中國政府的抗疫工作亦成為了污點,令人質疑WHO是否已淪為趨炎附勢的政治組織,失去了公信力。

武漢肺炎疫潮暴露世衞總幹事譚德塞向習近平卑躬屈膝的行徑。

肺炎疫情1月中散播到鄰近日本、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家,有持續擴散風險。世衞同月23日為此開會商討是否需要頒佈疫情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定性疫情已需要整合性國際應對措施,要求相關國家24小時通報,當時的結論是「為時過早」,惹來多國專家質疑,直至疫情急轉直下,才在一周後「打倒昨日的我」。

未向世界作適當警告

另一項極具爭議的決定,就是遲遲未定義這場疫症為「大流行」。雖然世衞2009年公佈H1N1人類豬流感為大流行後被多國批評高估疫情,造成不必要恐慌,官方因而放棄使用這套六級警示機制,但世衞發言人稱這詞仍會在口語上用於容易在全球人傳人的病原體爆發。有傳染病專家指出,疫情其實已符合大流行三個定義的其中兩個,即致命和持續人傳人,第三個「在全球散播」則沒有明確定義。而明顯地,疫情已遍佈全球,只剩南極洲未失守,又再令人質疑世衞是否過於保守。

除了反應遲鈍,世衞與中國曖昧的關係亦引來無限聯想。世衞專家自疫症爆發以來幾乎每日都高調讚揚中國的抗疫工作,卻隻字不提武漢早在去年12月底已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和曾逮捕在社交媒體公開疫情的八名武漢醫生,旨在隱瞞疫情。後來,率領世衞專家小組到中國的艾沃德更稱「全世界虧欠武漢」和「如果我感染病毒,我都在中國得到治療」,浮誇得令人咋舌。一名世衞前顧問在2014年非洲伊波拉病毒爆發期間,已撰文狠批世衞太官僚和政治化,受社會和經濟因素影響,不敢牴觸敏感議題,應變速度緩慢。

疫情嚴峻衝擊中國經濟。

好言相向憂隱瞞疫情

對於世衞處處維護中國,有人提出因為中國是世衞第二大捐款國、以及總幹事譚德塞家鄉埃塞俄比亞欠下中國巨債等陰謀論。世衞確有沉重的經濟和政治包袱,世衞官員布賴恩德曾解釋,宣佈疫情進入緊急狀態會引起恐慌,嚴重打擊當國經濟。因此,在中國目前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16%下,世衞實在難以輕易作出一個拖累全球經濟的決定。

另外,世衞不主張撤僑和封關,各國仍然「各有各做」,反映它們在防疫政策上自有分數,而世衞更重要的任務是與中國溝通,避免中國如2003年沙士疫情時般封鎖消息。期刊《科學》指出,「如譚德塞要一直得知中國的情況和影響處理疫情,就承受不起觸碰到中國政府的敏感神經,即使他明知疫症爆發初時中國並非完全透明,也許到現在也是」,解釋了為何世衞要對中國如此口甜舌滑。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