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社交網上看到一段跆拳道比賽影片,有點搞笑又有點可悲。片中其中一方選手大概知道自己分數領先,為了防止被對手追上,做了一個側身把屁股翹起來朝向對方的奇怪架式,為的就是把自己頭部和護甲會被得分的部位往後收藏,令對方難以踢到,拖到時間結束就能取勝。由於跆拳道比賽不容許攻擊對方下肢或者摔投對手,他這種「用屁股做前盾」的策略竟頗有效,雖然以這姿勢其實無法正常攻防,對方仍是束手無策,欲追分無從。
世上多數的競技運動,只要規則容許的策略大多都不會為人詬病。但從武術衍生的運動比賽則不一樣,人們總會同時以「實戰」的角度去評價,太乖離真實的打鬥就會變得可笑。好像上述這個「屁股朝敵」的策略,假如真的打鬥是不可能的,因為早就被敵人打慘,但在比賽裏卻因規則保護而出現,實在令人覺得脫離了武術的本意。
寫這事並非特別針對跆拳道,事實上其他武術運動,一樣有出現過度利用規則而有違格鬥原則的情況,例如全接觸空手道比賽也有人會故意不斷用翻身飛踢,令自己多次躺落地上來拖完比賽時間(由於比賽不容許攻擊倒地對手,因此對方甚麼都不能做)。
因這些情況,有些傳統武術就很抗拒運動化,認為會導致訓練變質和技術有所偏廢。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同時從實際考慮,欠缺競技比賽的武術,在現代已變得很難推廣,練習者既缺乏階段目標,也難以衡量自己實力有否進步,因此許多傳統武藝的習者數目,遠遠難以跟學習運動化武術或格鬥技的人數相比。我的看法是不可以因噎廢食,而是要思考如何取得平衡,用運動推廣武術同時,也要在競技規則設計方面下工夫,保存武術本身的格鬥特質。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