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接受《蘋果體育》訪問,談體育、談工作、談人生,恍如小型人生回憶錄;奧運四年一度,單以工作身份都參與其中,都已四屆,時日如飛,信焉。
四屆奧運工作,2004、16年留港支援,08、12則赴前線採訪,但無論身處那個崗位,都能輕易感受香港觀眾多年來之心態轉變。04年雅典,李靜、高禮澤乒乓男雙摘銀當然振奮人心,但老實說,當時大部份港人對其他香港代表的關注度還不如對中國隊的獎牌追逐。大家可能會為中國女排反勝俄羅斯奪金歡呼,為劉翔跑贏黑人而興奮;見中國在獎牌榜排名越來越高,「超英趕美」,還可能會有點自豪。
類似的心態,隨着08年北京主辦奧運而達到了高峯。記得當年北京奪得主辦權後翌日的香港報章頭條標題嗎?有用「北京贏了」的,更多的,是「我們贏了」。舉辦世上最大型運動會是國力象徵,連帶回歸後的香港也面上貼金,協辦馬術項目令彈丸之地「掹車邊」成奧運城市,有如受惠於自由行的香港,爭金奪銀,一片昇平。
之後,事情就開始起了變化,香港人,會開始更關注「自己人」的比賽。以往追逐勝利,後來就慢慢發現,世上有些東西比獎牌和經濟增長數字重要許多。我們從來沒幻想過香港代表團是獎牌大戶,但當看見身穿印着「香港」二字的運動服,看見「自己人」在賽場浴血奮戰,會覺得並非必然,會有種莫名感動。李慧詩站上頒獎台,我們歡呼;香港代表出戰強弱懸殊的首圈比賽,我們也拚命吶喊;贏我陪你君臨天下,輸我陪你東山再起,這種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大概始於倫敦奧運之後,至如今已成常態。
體育之美,其中之一就在團結凝聚。不過短短廿載,何以心態變得天翻地覆?沒有事情是無緣無故,理由,大概你我都清楚。挺起胸膛,自豪地說一句:我撐香港運動員,因為我是香港人。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