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孔融變形記 - 余家強

【有限創意】孔融變形記 - 余家強

孔聖堂孔聖堂,孔聖後代有誰呢?孔融(公元153-208)算最出名。《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讓的對象是兄長,可見以小讓大,方值得稱讚。以大讓小,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本就常理。至少那些以大欺小的,梨子多到腐爛吃不完,反過來沾沾自喜話做慈善,應該不叫捐薪,叫罰薪。

無論如何,孔融幼承庭訓,十足重現了祖宗遺風。那麼,他是幾時開始「變壞」的?我想,大概十歲。《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十歲隨父到首都洛陽,少不免去去俾面派對。高朋滿座,資優兒童大出鋒頭,惹起某廢老酸葡萄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就是了不起的意思。孔融立即回敬:「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一般講法,孔融很急智,但也太囂張;我倒覺得,是他一早看穿廢老們的醜惡。

孔融反叛一發不可收拾,十六歲曾收留良心逃犯張儉,手足啊!要命在,還把孔門第一教條「孝」戳破,寫文章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射完生完而已,如果父母不仁,還不如拿錢去周濟義士吧。孔融生於東漢,東漢推崇禮教,所以習慣做乖孩子,但當他長大,禮教崩壞,徒具虛偽外表,他便變得憤世嫉俗。孔融後來死於政治逼害,他父母若在的話,會反對以他命名紀念公園嗎?

孔融痛心時局,唯寄情飲酒,留下名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不過,當時統治者曹操指釀酒浪費五穀(其實猜忌民眾借醉發洩不滿),倡議禁酒,孔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見《後漢書》),加上前罪,遂被殺。

孔融真的淡薄親情嗎?他遺下年幼子女,在弈棋,問他們為何不逃跑,對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有人送肉湯來,妹妹說:「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哥哥就不喝了。(同見《後漢書》)講真話,坦然無懼,大概深受父親影響,極佩服,才會如此勇敢,從容就義。爸爸是老憤青,子女是小憤青。

我認為,讓梨以外的孔融更無愧聖人之後。孔聖堂中學有碑記以上事蹟嗎?

是什麼令好孩子、大學生、社會精英寧願違法達義?古今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