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申訴專員公署發現全港共有29條閒置行車天橋及「斷橋」,最長已荒廢近40年,部份更至今未有具體發展計劃,而附近卻經常交通擠塞。申訴署批評,經過數十年變化及發展,政府已錯過發展新道路的黃金時機,白白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
申訴署報告表示,根據運輸署、路政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現時在13條不同地區的幹道上,共有29處閒置的行車天橋路段或天橋接駁口。其中閒置的天橋是因地區發展改變而停用。天橋接駁口則是當年建造行車幹道時預留,用作將來擴展道路網絡。有關的行車天橋全部均因不同原因,多年來維持在規劃階段,未有具體的發展時間表,以致一直閒置。
報告指出,29處閒置天橋或天橋接駁口丟空了10至30多年不等。其中位於司徒拔道山村台對上的接駁口,早於1981年已建成,閒置長達39年之久,至今仍未有規劃。
斥已錯過發展時機
公署發現,司徒拔道交通非常繁忙,當區居民歡迎興建替代道路,紓緩交通擠塞,但運輸署直至公署主動調查後,才於去年初展開研究,檢視擴闊司徒拔道的必要。
報告又指出,城西道行車天橋均益大廈對出的接駁口亦閒置23年,接駁口原本是預留興建計劃中的四號幹線,但策劃期間因填海引起的法律問題、走線方案引起爭議等原因,至今未有具體時間表和計劃。
報告又提到政府1970年代後期於沙田區規劃T4號主幹路,沙田路、城門隧道公路和青沙公路預留了共四處接駁口,但由於T4工程計劃受區議會反對,當局多次修改方案,到2018年終於獲同意,令四個接駁口閒置12至36年。
公署批評,現時沒有機制定期審視閒置天橋或路段,而周邊地區經歷數十年的變化與發展後,可能已錯過發展新道路的黃金時機,最終或會一籌莫展,令這些接駁口淪為真正的「斷橋」,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申訴署建議土拓署、路政署和運輸署應定期召開跨部門會議檢視閒置路段的發展情況。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