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
前身是Hidden Agenda的This Town Needs開幕於2018年,是本地著名展演空間(Live House),素有「獨立音樂界紅館」之稱,專門承接本地及外國獨立樂隊的表演活動。但過去大半年,受社會運動影響,不少演出都要取消,緊接年初爆發的武漢肺炎,市民被迫減少聚會,各國收緊出入境限制,使票房更加慘淡。連串衝擊,This Town Needs抵不住經營壓力,終在2月27日最後一場表演後,正式告終。
如果你熟悉本地獨立音樂的發展,對這番告別情景不會陌生。This Town Needs(下簡稱TTN)的前身,是曾活躍於觀塘工業區但現已結業的Hidden Agenda(下簡稱HA),這音樂空間經歷過四度逼遷。為何香港的展演空間命途多舛?
許仲和(阿和)是TTN的主理人,同時也是HA的始創人。訪問當天,TTN正修復和還原場地,準備數天後交還業主。阿和眼看熟悉的舞台拆卸得七零八落,本應站滿人頭的觀眾席一片寂寥,還有滿室打包好的音響零件,不勝欷歔。
「我開過五間展演空間,倒了四間,現準備倒第五間。」阿和苦笑。HA過去四度被逼遷,均遇不同程度的法律打壓,反映香港由工廈用途至本地創意工業發展,存在無數問題。
第一代HA開業於2009年,那裏原是阿和的住所,它會演變成展演空間,源自居者的奇想。「說居住也沒關係吧?反正他們(政府)現在不能抓我。那時我跟大群朋友同住,下班後大家經常喝酒打發時間,忽發奇想利用這空間做點事,就辦樂隊表演吧。」當時他們立刻買來水泥和工具,以土炮方式建構HA的展演空間,從此開啟HA往後數度搬遷以及今日TTN這段本地音樂史詩的濫觴。
向林鄭求情「我太天真」
開業不到一年,HA即遇上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那時空間位處舊式工廈,連電梯都沒有,想當然被迅速收購。」最終政府果真成功收購,阿和無奈將空間搬遷到大業街。雖然第二代HA備受樂迷歡迎,成為本地獨立音樂的重要地標,還被《Time Out》雜誌選為最佳本地演出場地,但很快因遭地政署刁難,指控展演空間不符合工廈用途。當時阿和與友人原打算跟政府打官司,惜單位業主首先投降,要求他們搬遷。
第三代、第四代HA,亦同樣遭遇地政署打壓,且力度更強勁。「第三代末期,開始要取消表演,因為地政署一直上來查牌,我也一直上法庭、收告票,越來越少表演,最後只好關門。」至於第四代,「本身三代已有聯合(執法)行動,到四代時,甚至常有多部警車長期停泊在大門外。」阿和說。
那時期,阿和機緣下認識立法會議員譚文豪,並經他引線走訪多個政府部門洽商,甚至還寄唱片給特首林鄭月娥求情,惜徒勞無功。「我很天真,收集很多本地獨立音樂唱片並寫上介紹,一次過送給林鄭,希望她先細聽,再思考獨立音樂是否不值得支持。我還寫明不聽的話可以將唱片交還,當然,她最後不予理會。」
第四代HA無奈結束,阿和本來心灰意冷,卻又重遇中學舊友阿正,即TTN的場地秘書長。阿正早年出國留學再回流香港,從事音樂表演行業,他眼見HA關門大吉,認為香港本應值得擁有一個展演空間,於是毅然與阿和在油塘開立TTN。「我選擇跟阿和合作,因為那時做音樂表演行業的滿足感漸少,又覺得HA有存在價值。既然這個社群已存在,我開始思考日後怎樣把既有的規模再擴大,令更多人可以接觸到本地獨立音樂。」阿正說。
與阿正同時加入TTN團隊,還有任場地總務的金堅,他說由四代HA進化到TTN,就像社區餐廳變成茶餐廳,包容力越來越大,做的菜式也越來越豐盛。
TTN開業之初也非一帆風順,像申請酒牌就被多番反對,幸得第三代HA時已出手相助的譚文豪積極爭取,才成功獲發酒牌。由違法發展到變成合法場地,本該欣欣向榮,卻又不幸遇上去年六月起的反送中運動,許多外國樂隊取消來港,只得賠錢及取消場次,但阿和說社會運動影響有限,「本來觀眾已漸漸回來,社會運動與場地可以共存。」真正難關,卻是近月的武肺疫情,「各國政府都宣傳及建議民眾不要聚集,加上現在每個國家與城市之間,又會作出各種入境限制。」結果不僅樂隊不能來港,本地觀眾參與意欲也降低,令門票銷情慘重。
阿和與阿正看前景不明朗,決定於2月27日表演過後TTN畫上句號。這場最後的表演,本來邀請韓國樂手H.J.Freaks參與,卻又因港府對韓國封關,要求抵港韓國旅客接受檢疫,令演出告吹,只湊來六隊本地樂隊義氣相挺作最終場表演。當然,當晚不論觀眾或表演單位,都戴上口罩或豬嘴捧場。
譚文豪:1.5億抗疫基金不受惠
TNN最終場上,曾多次協助HA和TTN的譚文豪亦有出席,他說政府對展演場地的無動於衷,反映港府不重視本地獨立音樂發展。「香港很多法例都沒深思過這類(獨立)音樂如何生存,政府覺得有甚麼就交給藝發局或康文署處理。但你試把這類表演放到社區會堂,根本不搭調。」譚文豪憤慨,「我問過劉江華那三百億資金抗疫基金的用途,300億之中有1.5億是交給文化產業界,至於可否也對這類場地的經營者伸出援手。他沒有!過去數個月因疫情等,他們自負盈虧,不幫助根本生存不到!」
譚文豪說,HA到TTN都蜚聲國際,倒閉實屬可惜。至於另一位見證Live House演變的著名本地樂評人袁智聰也認同場地不可多得。「他們真的很堅持辦表演,是一個很純粹的展演空間,它不是有音樂表演的酒吧,也不是有音樂表演的餐廳,純粹靠賣票收費來維持經營。」他續說,「我從首次踏足第一代HA,到很快變成第二、第三和第四代,直到現在的TTN,親睹這群人做了很多事情,改變了香港的表演場景,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記者:林京賢
攝影:N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