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改種應急菜 生意增一成 本地有機菜送上門

【武漢肺炎】改種應急菜 生意增一成 本地有機菜送上門

【武漢肺炎】
武肺疫情嚴重,不少人都避免外出,寧願在家「煮飯仔」,甚至一星期只外出兩天到街市買菜,有不少人轉陣到有機農作物平台購買本地農夫種植的有機蔬菜,當中「濃作物」更提供送貨服務,讓不少人安在家中都食到本地新鮮的蔬果。

「濃作物」的兩位負責人梁嘉敏(Emily)和陳心悅(Carol)表示,在肺炎疫情下,生意竟然多了一成。濃作物這平台一年前才成立,當時只是在港鐵站交收菜包,直到去年年尾才漸上軌道,開始嘗試逢星期二、六做派送,殊不知武漢肺炎爆發,吸引了額外的定單。

其中一名供菜給濃作物的農夫阿傑,他表示在疫情下種了較快有收成的「應急蔬菜」,如唐生菜。天氣好的話,大概30天至50天便有收穫,阿傑表示,以往天氣回暖便會準備種一些適合夏天種植的瓜菜,例如冬瓜之類,不過瓜菜類一般收成需時較久,相比下便沒那麼「應急」。

Emily(中) 和 Carol不時會到農場跟農夫交流,了解蔬菜的質素。

一般收到菜包後會建議優先食用。如想將羽衣甘藍好好保存,只要在葉的末端包上濕紙巾,便能保存約兩天。

阿傑表示,未來將會開發田地嘗試種米。

不要誤會它是西蘭花,其實是由本地農夫種植的塔形綠椰菜花,入口較清新,相對沒有椰菜花的菜青味。

三方監測 維持作物多樣性

「最初和我們合作的農夫不多,所以只能有限度地進行一些實驗性質的供應,我們便花了一年時間去找香港不同的農夫合作。」兩人表示,當初只是兼職的方式去營運,難有大規模的發展。於是Carol便把心一橫,辭去本身的工作,專心發展香港的有機農作物平台,後來Emily跟隨Carol的步伐,希望能專心找農夫合作,以及宣傳她們的「PGS多方參與認證銷售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

此系統在台灣比較流行,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提倡,由農夫、商方和客戶一同參與的監察和銷售方式,令大家也可以在一個公開的情況下,監察農夫及商家是否在符合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非基因改造以及本地生產的條件下供應蔬菜。

在有機種植的情況下,農夫為了避免蟲害,會在田地種植很多不同的農作物,令濃作物比其他平台有更多的蔬菜提供選擇。

去年年中,她們開始積極參與不同的農夫的交流聚會,因而認識了上水丙崗的農場——心田的負責人阿傑,當時他同樣想為農場尋找更多發展,雙方便合作起來。現時濃作物有超過八個合作農場,也有十多個合作點,主要為香港和九龍區送貨,亦在嘗試加入新界北為派送點,而新界西如元朗、屯門則主要安排在錦上路交收。

本地農夫嘗試種植出紫椰菜,比一般椰菜更甜,是冬天當造的蔬菜。

大蕉也是以往常見的本地農作物,但現在不少農地都不夠大種蕉樹,產量也開始下降。

由於車厘茄的品種有十多種,所以濃作物一般都會集合多個農場的車厘茄然後逐份分好,有些番茄味較濃,有些較甜,也有些比較酸。

本地產菜 如口罩般被需要

農夫阿傑也透露,最初他也只是以玩票性質的去種田,後來越做越大,田也開墾得越來越多,所以便嘗試將自己的農作物分給Carol,他感謝兩人替他處理了很多客戶問題,作為全職農夫的他亦可以專心投入耕作,即使香港的本地農業發展並不容易,但他仍希望為香港人出一分力,用心種出更健康、更好吃的蔬菜。

問到她們會否覺得自己起步太遲?Emily表示,科大時她倆就讀環境科學,當時便想開辦與環保保育有關的社企計劃,後來到畢業後大家都各自投身不同的環保團體工作,吸取了不同經驗,雖然她們花了不少時間去思考方向,但現在濃作物也漸上軌道,是否太遲也不是重點,現時她們將着眼點放在如何令更多人認識本地農業,疫情過後,她們更希望可以舉辦一些客人與農夫交流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到本地生產農業當中的運作。

Carol表示,雖然疫情令生意額上升,但她們仍未能賺取工資,更沒有因天災感到幸運,但武肺一疫確實給她們機會,讓更多人認識本地農夫,凸顯本地生產的價值,如口罩一樣,不是因為缺乏時才被需要,而是假如本地產業得以發展,社會便能隨時隨地得到本地的資源,這才是本地產業的價值。

濃作物
https://www.plantrightnow.com

記者:林可潼
攝影:張志孟、許先煜、劉永發

Carol表示,粟米也是優先食用的蔬菜之一,因為粟米的甜度是會改變的,剛摘下來的就會最甜。

心田農場的阿傑今季嘗試種出的荷塘芥蘭,菜莖能比一般水樽頸更粗,街市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