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不排除會開徵消費稅。
官字雖然兩個口,但來去不外乎紓困和投資未來兩個說法。今年的預算案直接回水一萬,涉及總金額700多億,當中預留行政成本也要十億。不過,分配予各功能組別既得利益的額外好處金額卻高達千億。
既得利益製造龐大財政黑洞
就連簡單的財富再分配,政府行政成本亦不合理地高。促進經濟發展只是一句方便的口號;不方便的真相是,任何政治體制,最終的既得利益階層就是統治者。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借動聽的口號瓜分別人辛苦得來的成果。景氣好的日子,少數人透過政府有形之手圈錢圈地,沉默大多數也隻眼開隻眼閉。在艱難日子,表面上更多人得到分配,其實只是利益輸送的遮醜布。功能組別瓜分香港人利益,但再分配過程最大得益者永遠是政府。至現時為止,政府「無資金預備的負債」約一萬四千億;當中約一萬億是舊制公務員的長俸,另外最大的是預計工程開支。
上世紀6、70年代香港城市規模急速發展,道路、基建等陸續需要重建、維修或擴建,工程開支將有增無減。另外,幾大恒常開支諸如教育、醫療和福利亦只會有增無減。無論經濟好壞,香港早晚都會出現結構性財赤。入不敷出違反《基本法》107條,但政府官員也會為自己解脫。然而,量入為出、避免赤字預算,其實既是捍衞香港高度自治的基礎,也是聯繫匯率的關鍵條件。要令香港完全失去自主,首先就是要破壞香港的公共財政,繼而就是令這個城市事事要依賴北京救濟。政府不能亦不會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所以只會想盡辦法增加收入。除開徵新稅外,就只有舉債。
每年預算案,歷任財政司司長都說要開拓香港的零售債市。實情是香港企業債券一直都有價有市,只不過聯繫匯率下,企業發美元債融資成本更低。若然港元債有利可圖,唯利是圖的金融從業員又豈會放過賺錢機會?美其名要推動港元債券零售市場,其實政府也是為自己利益籌謀。但在聯匯制度下,港府不可能像其他政府般,透過央行增加對商業銀行信貸來人為地製造港元債的需求。現時政府發行的港元債全部都要以高息利誘,否則沒有市場需求。話說回頭,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發行的港元債規模有限,對潛在的龐大財政黑洞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官僚要繼續剝削眾人利益,就只有開徵消費稅。其實十多年前已經進行過一次相關的公眾討論;若然以當年的社會氣氛,政府尚且要打退堂鼓,我想像不到今天這個完全缺乏管治意志的傀儡政權,如何令香港人心悅誠服地接受。
特區政制既反映現實,但同時也一直維持我們見到的現實;而現實就是,利益和權力透過政治而結合成強大的阻力。土地以及一切其他資產價格膨脹帶來的收益,不但是政府最大收入,也是不少港人的利益。明日大嶼,我形容是土地版量寬。雖然填海造地已是政治阻力最少的選項,但仍然夠這個政府吃不消。但逆向思維地去分析,從這個計劃的規模也可見到政府面對的財政深淵有多可怕。
香港總有一天會面臨財政懸崖,也不可能永遠地透過資產價格膨脹來剝削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小政府的設定下,這個遊戲或者可以再繼續十幾年;但是當大政府已成既定事實,或許,最終一爆比我們多數人想像的要更快出現。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