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出軌報告出爐:用錯軌枕磨斷釘維修員孭鑊 管理層卸責

東鐵出軌報告出爐:用錯軌枕磨斷釘
維修員孭鑊 管理層卸責

【八傷事故】
【本報訊】去年9月港鐵一列列車在東鐵綫紅磡站附近出軌造成八人受傷,港鐵昨公佈調查報告,指出事位置在事發前一個多月曾更換軌枕,新舊軌枕受力不均令用作固定的螺絲釘受壓折斷致路軌擴闊,因而造成列車出軌意外。報告歸咎前線維修人員認知不足及沒有向上級滙報情況,但港鐵一再迴避管理層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港鐵工會促管理層「唔好將所有嘢推晒喺前線嗰度」。
記者:黃麗英 簡明恩

去年9月17日早上8時29分,一列開往紅磡站的東鐵綫列車駛進月台前,其中三卡突然出軌並斷開兩截,造成八人受傷。港鐵調查報告指出,去年8月4日凌晨,東鐵綫軌道維修人員在出事位置一列共17條軌枕中,將五條狀態轉差的木材軌枕中的兩條,更換成以樹脂製造的合成軌枕。

去年9月17日,一列東鐵列車於近紅磡站位置出軌,造成八人受傷。資料圖片

懶理兩次軌距超標

由於出事位置的軌道走線是一個急彎,行車非常頻繁,加上新換的兩條合成軌枕與鄰近軌枕的剛韌度不同,列車駛經該P5116道岔急彎時產生的橫向力,大部份集中在新換的兩條合成軌枕上的軌道支撐組件,加速組件損耗,令三顆固定軌枕的螺絲釘折斷,其中一邊的鋼軌因而側移,最終令兩條路軌之間的距離增加,超出關鍵水平,結果列車車輪撞到護輪軌後出軌。

報告又提及,標準軌距為1,435毫米,關鍵水平即臨界點為1,481毫米,有關人員會定期監察軌距,當軌距超出行動指標,即靜態軌距(無車駛過)達1,455毫米、及動態軌距(有車駛過)達1,457毫米時便要跟進。有關紀錄顯示,去年8月4日更換兩條合成軌枕後,同一個月兩次測出動態軌距超出標準軌距30多毫米,但有關人員沒有跟進。

委員會總結認為上述道岔位置,自2018年7月起動態軌距首次超出行動指標後,東鐵綫軌道維修人員雖然一直嘗試改善道岔的軌距,但沒有嚴謹按照港鐵的既定程序跟進檢查、修正軌距以及整理報告。有關情況沒有上報,因此管理層並不知情。報告反映東鐵綫軌道維修人員認知不足,未能就糾正軌距所需的補救措施作全面判斷。

港鐵車務總監李家潤向受影響乘客致歉,承認今次事故非常嚴重,又指港鐵十年前開始引入合成軌枕,未曾遇過同類情況,港鐵已制定五大措施改善。

港鐵車務總監李家潤(中)昨公佈事故調查結果。黎樹雄攝

未表明作任何懲處

被問到管理層是否需為事件負責,李家潤多次迴避問題,僅稱有機制跟進同事的責任問題,如有需要會配合司法程序。港鐵新動力主席陳凱暉表示,公司未有表明將對涉事前線維修人員作任何懲處。鐵路公司員工協會主席杜廣仁則指,前線更換軌枕會作滙報,上司必然會巡視更換後情況,最後出錯不能只怪責前線人員,認為公司應檢討內部指引及監察。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已要求港鐵採取相應措施,包括於列車上安裝車載實時監察設備以加強軌道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