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供應斷鏈 放水幫助微

【分析】供應斷鏈 放水幫助微

對上一次G7成員國聯手出聲明救市,已是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當時美國次按違約及衍生問題,造成市場對美資金融機構恐慌,並在骨牌效應下衝擊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驅使G7成員國協調救市。而今次G7再擺出隨時聯手救市的姿態,荷蘭國際集團(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分析指,雖然肺炎未有直接衝擊金融體系,但令多地供應鏈工廠和製造商停頓,這種營運斷鏈的殺傷力亦非同小可。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次按產品市場頻現違約個案,曾是美國第四大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風雨飄搖中倒閉,加深其他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債權人等的憂慮,並接連從其他金融機構撤資,引發資產貶值和恐慌情緒傳導至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多國備受牽連。

當年G7成員國遂聯手發出救市聲明,稱已制定五項計劃作應對,包括恢復信貸市場、恢復抵押貸款金融市場、防止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支持銀行從公私領域集資及保護銀行存款人士利益。當年的聲明同樣欠缺詳細的執行方案,成員國亦各有各做,其中美國出招較快及多,包括多輪量化寬鬆及扭曲操作等。全球「水浸」下,有助G7成員國經濟回穩。

政府動用財策較有效

彭藹嬈認為G7即使再度聯手,可以做的事已十分有限,「金融海嘯是信貸流動性匱乏,減息和量化寬鬆較能有效應對。而疫情造成的打擊,是生產活動停頓,減息並不能對問題直接對應。」彭補充,政府的一些財政政策或能有幫助,例如向受影響的企業借出流動資金,但問題是金融海嘯後,多個G7成員國的財政狀況不佳,欠缺條件推出有關政策,除非肯高息發國債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