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一念之躍 - 宋漢生

【黑鏡線索】一念之躍 - 宋漢生

【黑鏡線索】
過去幾十年,主流香港,一直都幾大中華膠。就算係大鑊到八九六四,都無損中国人身份認同,莫講話08北京奧運呢啲巔峯。

然後你見,個中国認同人數,不斷下跌,跌到而家剩返兩三成。而當中,分年齡層咁睇,好明顯,係年紀越大,轉得越慢。六七十歲,慢過四五十歲,四五十歲,又慢過三四十歲。點解呢?

認同轉變,同體力無關。係,個腦可能轉身慢啲,但係而家唔係搶答題,甩開大中華擁抱,轉念唔使轉數好快。一個解釋,係收成期嘅人,唔想俾人阻住發大財。

但未必解釋得晒,因為拉闊個畫面去睇,就算係其他嘢,普遍係年紀越大,會越固執,越難轉念。點解?

轉念成本大 打倒昨日的我

轉念有成本。一個成本,係關於未來。你對未來嘅計劃,係基於一啲諗法,而當諗法改變,咁計劃就要跟住變。但改變計劃可大可小,最好梗係避得就避,免得就免。

另一個成本係,改變諗法,會同以前嘅自己有衝突。當然,你可以話只不過係sunk cost,都過咗去啦。問題係,你呢一刻喺自己心目中嘅形象,係嚟自你記憶中嘅自己,所以過去同現在,其實唔係咁容易斬斷。

斬唔斷,所以成本係要面對自己之前錯得好交關嘅呢個心理關口。例如我有個朋友,十年前寫專欄,話中国人(嗰時叫大陸人)落嚟北區買嘢,係好事,促進經濟,要擁抱。今日住北區嘅佢,係光復上水嘅堅實支持者,當其他人都唔記得嘅時候,佢對自己以前寫過嘅文,仲係好耿耿於懷。

一個諗法越keep得耐,就越多呢啲記憶要面對。打倒昨日的我,可能係小事。但年紀越大,越多以前,要打倒昨日、前日、大前日、一直數到廿年前一日的我,就唔係咁輕鬆。

所以,轉念本身好事小,但前前後後嘅成本,加加埋埋,都幾係嘢,貴係貴在chasing down the implications。萬一個諗法好關乎核心,例如身份認同,或者好公開,咁就更加令人卻步。於是,自我保護機制,係寧願唔面對個真相,總有九百幾個理由說服自己,冇事冇事,nothing to watch here。

轉念難,所以status quo好惡,而當年主流係大中華膠。啲藍絲、建制,最鍾意話英國人點樣點樣整埋啲殖民教育課程,埋下地雷,特區政府繼承咗令到學生戀殖反中。大佬,大英帝國屬土時代,中學教科書,關於二戰後嘅中史,得嗰半版,我係去到讀大學,先知中共奪權之後日子幾大鑊。

轉念難,但可以克服。例如,情況越惡劣,就越多人選擇面對。過去幾年,八三一落閘到雨傘,到DQ到反送中警暴,到光復香港到自救抗疫,每一次,都令更多人的起心肝跳咗去對面。

越多人一齊陪住跳,又會覺得冇咁難。例如,香港成代人,三十年嚟唔少有份幫中国經濟起飛,點樣面對中国崛起竟然係危害人類?但諗起精明如誠哥,多年嚟為中国仆心仆命、出錢出力,到頭來換嚟「別讓李嘉誠跑了」、被封「曱甴王」,搞成咁,佢耄耋之年,都仲能夠積極面對,同大家一齊自己香港自己救,帶頭示範,時代革命,有望又多一批人加入,各自努力,光復香港。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