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大爆發】
【本報訊】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潮,盡揭特區政府管治班子的無能和離地,迫使民間自救。社企TDF展才基金「自家創藝」早於2018年已生產布口罩,武漢肺炎來襲,布口罩定單排山倒海,秘書張麗霞和兩名義工日以繼夜化身車衣工友,只為趕製產品予「一罩難求」的市民。每個售45元的布口罩幾近「零利潤」,無收政府分毫資助,甚至蝕本賣予低收入家庭。張麗霞不求發達,只盼疫症過後,大眾仍可支持本土製作。
記者:張雅婷
「自家創藝」的布工場位於油麻地單幢式大廈一個單位,首先吸引記者注目的,是一張特首林鄭月娥的照片上,有一個布口罩。為節省口罩而拒戴口罩的林鄭,終於有罩用。這個獨一無二的布口罩,出自張麗霞之手:「羅致光22日唔戴口罩,我使唔使整個畀佢?林鄭搵唔到口罩,我係咪要幫你手整個畀你呀?唔使話叫啲官戴咗都要除。」她勞氣地說。
2011年成立的「自家創藝」利用布碎製造布袋、書衣、電腦袋、布利市封等產品起家,最初成立只為利用資源,以及將製衣工友的技能好好運用,從未想過會設計布口罩。
直到2018年,有人對張麗霞說,每次到醫院覆診都用口罩,或是到醫院探病15分鐘,要光顧醫院售賣機5元一個的口罩,覺得昂貴。張麗霞遂應市場要求,生產首批布口罩,惟銷量欠佳,一個月只賣得十個八個。「香港人鍾意隨手,要洗喎?」
定單爆升 「市民對政府失信心」
去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後,布口罩銷量漸多,「政府推出一啲法例,令到市民好不滿,本來佢唔諗住戴口罩,𠵱家齊齊戴口罩。有啲為咗要保護自己,又好想表達自己不滿,當佢行出嚟,都會戴口罩」。至今年爆發疫情,布口罩銷量急升,短短三日的民間年宵就賣出過百個,定單到現在更是應接不暇。張麗霞認為,現象反映市民對政府失去信心,盡顯求生本能:「我想送個畀佢(林鄭),話畀佢聽,我唔係送畀你,係民間自救!」她打算送小熊維尼布口罩予林鄭,你懂的。
布口罩面層由棉布製成,可減少不必要污染和敏感。底層棉針織布,具有彈力,至於旁邊的橡筋則可修長改短。另有一款中間可加揳濾紙,售價為55元。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曾指,布口罩相當於外科手術口罩70%效能,張麗霞建議,用家可將布口罩放底,再加外科手術口罩,可延長外科手術口罩壽命。回家洗手時,再一併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布口罩。化學博士K Kwong認同此舉可延長外科手術口罩壽命,但他提醒,戴了布口罩後,有可能令外科手術口罩不貼面,令細菌透過口罩縫隙接觸口鼻。
布口罩分嬰兒、小童、中童和成人四個尺碼,逾20個款式可供選購。張麗霞笑指「玩到自己」,但認為值得:「雖然疫情嚴峻,但唔係成日都灰灰暗暗,既然我哋着得衫、戴得帽,都係一個個人表達、生活態度,口罩都可以,唔使個個同一隻色」。但任何款式都沒有鐵線,因為容易生銹。
疫情令香港沒落的製衣業再度獲得重視,但「自家創藝」未有因此「發達」,亦無收政府分文資助。張麗霞慨嘆,他們不信任政府:「如果你收得佢一毫子,就要做返十蚊工夫畀佢!」當中包括諸多限制,又要定期交報告,張麗霞明言無意與政府合作,「如果我從來唔負債,就唔使還債」。但當疫情漸退,港人對本土生產的支持又可否持續?張承認香港有一段時間對本地生產空白,但喜見近年流行談及本土,如本地水果蔬菜等。她對港人有信心,盼日後香港製的布口罩仍能在市場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