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香港千萬富豪的資產配置,七成多在物業,兩成多在流動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貴金屬等。若以1,000萬元資產淨值(總資產扣除負債)計算,即是物業(扣除樓按)佔700多萬元,流動資產200多萬元。若股票佔資產淨值一成,即大約100萬元。
筆者向來鼓勵學生趁樓市向下調整時置業,以免手上持有過多流動資產,特別是現金,因為銀行存款的利率長期追不上通脹率。手上過多現金,若然大舉入市買股票,每天見到股價上落,大幅波動,難免影響情緒,甚至妨礙正常工作和進修,結果得不償失。
在香港,透過置業成為千萬富豪的隨街都是,但若想透過投資股票,或者炒股發達的,恐怕難度極高。筆者2010年10月在理大申請提早退休(當時恒指在23000點水平),當時投資股票的資金不過百多萬元。提早退休後取回約400萬元公積金,故此把投資股票的資金由100多萬元增加至400萬元。花了約九年時間買賣股票,到去年底股票升值連收息賺了一倍多,雖然跑贏恒指同期升幅(累計20%)一大截,但若把400萬元用作三成首期買樓收租,九年來的投資回報估計超過兩、三倍。
當然投資者不可能把資金全部用作置業,特別是退休人士,總要持有一定流動資產,包括容易套現的股票,以備不時之需。找筆者作財務分析的學生和朋友,在投資股票方面的表現往往欠佳,過去只懂跟風炒股,又不懂止蝕,滿手蟹貨。
有學生手上股票市值約100萬元,卻持有30多隻股票,有些股票是做甚麼生意也不知道,兼且沒有股息收。有幾個學生則集中買一兩隻股票,持倉過重,例如中石油(857)佔近五成,早前股價持續下跌,不斷溝貨,賬面損失慘重。
若然投資股票100萬元,持有大約10隻股票,每隻最多佔10%,分佈在不同板塊,已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目標。入市時分兩注或三注入,每注3至5萬元,亦可以減少交易費用(留意銀行或經紀行的最低收費)。持有過多股票,根本無時間兼顧,或者某一股票佔比重過高,風險集中,都不是理想的股票投資策略。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