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間公司來說,上市最基本目的就是集資,擴大股東基礎,同時釋放自身價值,但若然遇到以下情況,私有化機會便大大提升。
第一,股價較每股資產淨值(NAV)長期大折讓,即未能釋放價值。對大股東來說,遇上股民唔識貨,還有其他方法解決,包括自掏荷包真金白銀增持,以及利用公司資金回購,然後透過註銷將發行股數減少,兩者均有利股價造好,從而令折讓幅度收窄。不過,當折讓幅度長期偏高,增持或回購影響力不大,私有化便會成為最終結局。
第二,成交及股價持續低迷。大股東想買貨、但買不到,散戶希望沽貨卻又冇盤接,或者擘價高達幾十個價位,這情況通常在街貨稀疏的公司出現,說穿了,買賣兩閒的滄海遺珠,又是潛在私有化的目標。
第三,市況差劣,人人要錢唔要貨,部份有豐厚資產的股份被沽至體無完膚,若然大股東持貨比例高(超過七成),意味只要拿些少現金,便可將整隻會生金蛋的鵝收歸旗下。同一時間,由於熊軍壓境,散戶通常輸到流血不止,只要大股東畀多些少溢價,必定接納私有化,是故弱市亦是私有化風起的時候。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拖累市況轉弱,令近期私有化個案大增,而且大部份亦成功,只有哈電(1133)因為接納股數差點點才失敗。值得留意的是,企業私有化失敗後,起碼一年後才可捲土重來,故股價通常會即時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