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肆虐,「2盒,thx」既是市民戲言,亦是口罩荒的寫照。全城一罩難求,市民向政府求助無門,但早前網上就流傳懲教署工業組生產的CSi口罩流出市面的消息,連屯門公園大媽都有份佩戴。懲教署則澄清,疫情爆發後,從沒有將口罩提供給政府部門以外的機構。
CSi口罩成全城焦點,我們找來專門以有趣方式講解香港歷史的團隊「港識多史」,了解CSi口罩的前世今生,解構香港囚犯工業的發展史。
CSi全寫是Correctional Service Industries,即懲教署工業組,負責安排在囚人士的工作機會。「港識多史」成員柯凱栭解釋,CSi口罩起源於2003年沙士疫情後,署方意識到香港需要本地生產的防疫用品,因而設立工場,使用超聲波技術來縫製口罩。
PFE 95% 分配庫存不公開
首個工場設於大嶼山芝麻灣的芝新懲教所,2007年起生產線遷到羅湖懲教所。口罩工場現有120名成年女性在囚人士,她們每周工作6天,產量約每月110萬個。工場備有空氣過濾系統,在囚人士須穿上工作服、過濾口罩、手套和帽子,以確保衞生。CSi口罩的規格與一般外科口罩相若,由三層纖維組成,細菌過濾率(BFE)及微粒過濾率(PFE)達95%。現時CSi口罩由物流署分配給政府人員使用,惟不少議員及市民均質疑,政府沒有公開口罩的庫存量及獲分配部門的詳情。
2013年H7N9禽流感肆虐,當時懲教署安排在囚人士加班,每天工作10小時及在假期上班,口罩產量增至每日最少60,000個。因應肺炎疫情肆虐,懲教署早前將羅湖懲教所口罩工場改為24小時運作,徵召休班及退休懲教人員義務參與,連同在囚人士一同生產口罩,預計每月產量將增至約180萬個。
提到香港的囚犯工業,「港識多史」的成員黃允祈解釋,早在1844年,已有年度藍皮書記錄域多利監獄(即現時大館)囚犯工作的情況。他們早期的工作主要是清理監倉、煮食、擔水、拖地,後來工作越趨多元化,包括製鞋、木工、 採石等。大館入口的石板街,據說也是由囚犯建造而成。
日做10小時 工資部份換零食
現今在囚人士多數從事單一重複的工作,例如製衣、製作皮革製品、書籍釘裝及簡單手作等。他們須於周一至周六工作,每天工作時數由6小時至10小時不等。署方會根據工作性質及熟練程度,釐定薪金級別,以成年在囚人士為例,熟練者每星期薪金約67至200元,會記入在囚人士的賬目內,不作現金交收。他們可使用工資購買小賣物品,例如零食或額外日用品,並須存起部份工資,獲釋後方可取回。
域多利式懲罰
域多利監獄(Victoria Prison)建於1841年,是香港首座監獄,前稱中央監獄,亦即今天的大館。對於不守規則的囚犯,監獄設有不同種類的懲罰,主要是體力勞動,現已全部廢除。
懲罰一:腳踏齒輪機
1853年,域多利監獄在英國引入一部腳踏齒輪機,接駁木製梯級。原理是透過囚犯不停在樓梯踏步,利用重量令齒輪機轉動,增加他們的體力勞動,如同不停上樓梯。英國的監獄亦有使用這部機器,囚犯每日需要行超過6小時。
懲罰二:曲軸
監獄內有一種機器名為「曲軸」,原理是用一支手柄轉動負重機器,囚犯須不停轉動來增加體力勞動;曲軸亦可以調校重量,令囚犯轉動時更為費力,接受這項懲罰的囚犯每日要轉動14,000次。
懲罰三:舉鐵球
獄中有另一種體力勞動懲罰,囚犯須將一個鐵球舉至心口位置,走到幾步距離之後放下,不停重複。
懲罰四:限制飲食
1876年,域多利監獄引入限制飲食的懲罰方法,犯規的華人囚犯每日三餐只獲分配一碗飯及一杯水;歐洲或印度籍囚犯則獲分發麵包或薄餅,同樣只配一杯水。
「監獄體」路牌停產
70年代起,監獄署(今懲教署)受工務司署委託,由在囚人士生產交通標誌及路牌。在引入機械製作前,路牌上的文字由在囚人士以印模方式(Stencil)製作,沿着刻有字體的鐵板在紙上𠝹出字形,寫在路牌上,故被稱為「監獄體」。由於是全人手製作,字體有時會微微傾斜,粗幼不一,卻充滿懷舊氣息,記載了香港的變遷。現時路牌製作工序已經全電腦化,成品統一。
「監獄體」路牌20年前停產,目前全港只剩下約600塊。數年前有年輕人成立「道路研究社」,發起「監獄體再現計劃」,希望收集全港所有「監獄體」字形,重製為電腦化字形,將這種獨特的寫法保留下來。
facebook : 港識多史 we toast hk
記者:洪慧冰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