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宅在家裏,無事就翻看舊戲,包括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隔了三十年歲月,酒也許變得更醇,可港產片卻釀出股怪味,是當年的我完全無法想像的。
九一年看吳宇森執導,周潤發、張國榮、鍾楚紅主演的《縱橫四海》,只看出是部向《祖與占》「致敬」的動作喜劇賀歲片,靚人靚景,胡鬧也不太介意。開場打出編劇名字,從前過眼即忘,今天重看才發現有高志森!馬上有種「三朶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看下去,見到擠眉弄眼硬滑稽的發哥,我想起高志森;見到輕佻浮躁牙擦擦的哥哥,又想起高志森;看到紅姑一屁股坐在放着名畫的木箱,讓番狗在藝術品上撒尿,更加想起高志森。因為高志森,整部戲的低俗立即有了解釋,變得不可原諒,一股揮之不去的低智味,從此跟《縱橫四海》如影隨形。回不去了。
重看八六年全港最賣座,令周潤發大紅大紫的《英雄本色》,又是另一番感受。這部深入香港上幾代民心的電影,究竟講什麼呢?客觀抽離一點看,就發現三主角的設定是這樣的:豪哥(狄龍演)是不嫖不賭的純情江湖大佬,坐牢後決意改過自新;豪哥的親弟弟傑仔(張國榮飾)是眼中只有升職、升職、升職的死差佬,幼稚衝動煩膠;Mark哥(周潤發飾)是豪哥好友,本來是偽鈔集團頭目,因江湖仇殺被打成瘸子,心有不甘,誓要向反骨仔大哥成報仇。
劇情有兩大核心:一是豪哥被差佬弟弟割席,豪哥不斷求寬恕;二是豪哥被損友阿Mark用「義氣綁架」,終於個信念一鬆,重出江湖,與Mark一起勒索大哥成。電影上映後,除了傑仔,Mark哥、豪哥均大受歡迎,人人盛讚他們夠義氣——但說穿了,整部戲的「英雄」並沒有任何崇高理想,其行為主要被利慾、仇恨等本能支配,唯一可敬的那點「義氣」也僅局限於「兄弟」之間,跟香港新一代追求的公義或正義,可謂風馬牛不相及。香港那一整代人認同的所謂義氣,真不幸,原來只是黑社會的義氣。
問題來了:為什麼這片當時大賣,而Mark哥又爆紅呢?想來想去,發現術數角度的答案最有說服力。電影在八六年上畫,而八四年開始走七運——七運配破軍星,「破軍」顧名思義,代表衝鋒陷陣、不怕犧牲的爛頭卒,他沒有崇高志向,主要受本能驅動。破軍懂得何謂義氣,但不明白什麼是公義。戴黑超、叼牙籤、穿風衣、持雙槍的Mark哥,根本是破軍下凡,應運而生。八五年全港最賣座的西片,叫《第一滴血2》,主角Rambo,不用我說,你也看得出是破軍的另一化身。
香港八十年代大行其道的「英雄片」,並非始於《英雄本色》,八三年吳宇森也拍了《英雄無淚》,但遭雪藏,等到八六年才重見天日——八三年還不是「破軍七運」,時辰未到。眾所周知,吳宇森《英雄本色》是以六七年龍剛編導的《英雄本色》為藍本的。龍剛版拍於六運,六運配武曲星,屬乾卦。武曲是大元帥,不能輕言犧牲;乾是父親,講原則,愛說教。因此,龍剛版沒有Rambo式血戰,反而着重刻劃釋囚李卓雄(謝賢飾)在社會遭受的歧視,苦口婆心勸人不要行差踏錯,而龍剛版的「Mark哥」,也只是杜平演的一名小混混,毫不起眼。六運與七運之別,從兩個版本的《英雄本色》已看得一清二楚。
黃金時代的香港人,單純、幼稚、盲動,簡言之,都很「破軍」。Mark哥也確實是許多人的寫照,他大部分生命虛耗於追逐金錢,滿足於「唔係話畀人聽我叻,只係要攞返自己失去咗嘅嘢」層面的成就感。去年一場抗爭,很多人也像Mark哥一樣熱血昏頭,奮不顧身。今天重看《英雄本色》,撥開時代雲霧,除了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心底也不禁暗歎:千古江山,英雄無覓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