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年,即2019年財政預算案公佈時,正正是逃犯條例修訂開啟,亦即是香港政府打開了潘朵拉盒子,令香港萬劫不復的時刻。進入2020年,香港亦進入另一個嚴峻的險境,即是武漢肺炎,對於香港的醫療衞生和經濟構成另一個重大的風險。
雖然2020/21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引言,提及財爺對於防疫抗疫的想法,但預算案的重點還是在於「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舒民困」之上,對於醫療服務的財政運用即使以大刀闊斧的方式增加金額,以杜絕醫療資源不足的籠統性批評。 某程度上,財爺是成功的。譬如說,2020/21年度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合共765億元,相對2017/18年度的556億元增加35%。驟眼來看,增加35%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但是攤開三年來說,這數目並不可觀。尤其是,2017/18的預算增至實質的564億,2018/19的預算623億增加至實際的646億。而最嚴重的就是2019/20的預算由699億元跳增至725億元修訂金額。
簡單來說,近幾年在醫院管理局的財政預算全都是低估的,幸而我們有不俗的財政儲備,否則每年2%至4%的over budget不知道如何處理。
本年度資助醫院管理局的金額提高至765億元,其實比2019/20年度經修訂的數字只是遞增5.6%,這對於經常性開支來說並不是甚麼豐厚。相反,2018/19年的遞增率為10.6%,2019/20的遞增率也有8.5%。到今年遞增率5.6%,實在是買少見少。 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第一個十年醫療發展計劃,預留2,000億元的撥款進行硬件的擴展。當時我已經提出疑問,就是起那麼多醫院、設置那麼多病床,但是沒有醫護人手則如何提供服務呢?北大嶼醫院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增加人手不是錢可解決
而在2018/19年財政年度,財爺宣佈了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就增加人手培訓和設置尖端醫療儀器等等投放了不少資源。今天我需要到威爾斯親王醫院照磁力共振,職員告訴我這是一台嶄新的機器,中文大學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科學系的一名教授也跑過來看看這台機的效能,結果影像的精密度令他大為滿意。硬件固然可以待價而購,但軟件方面,即醫療人手卻不是花錢便可以隨時購入。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就醫護人手都只是側重於挽留人手的策略,對於增加人手,可以做的都不是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面對的醫療人手緊絀,情況還是將會繼續困擾我們多一段頗長的時間。
最後,財爺依然相信醫管局會繼續研究其他可行方案以挽留人手,這也未免太天真了。最近針對武漢肺炎,數以千計的醫護人員提出,以罷工行動來博取政府封關措施,以保障香港人的健康性命,而換來秋後算賬的惡果。若果醫管局真的大開殺戒,解僱參與罷工的員工,數千名醫生、護士和醫療專職人員離開醫管局,政府能否擔當這個後果好成疑問。
林志釉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