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度畫嘢唔使緊張㗎!」超記瓷器廠老闆娘林太說。正埋首於手中瓷碗起稿的學生阿圖即搶着回應:「所以我鍾意嚟呢度畫。」「呢度」對部份城巿人來說算是山長水遠,畢竟由中環搭船要大半小時船程才可到達。位於坪洲的瓷器廠,是年屆75歲林太過日辰的地方,亦是延續亡夫手繪彩瓷工藝的教室。
記者:張珮琪
攝影:翁鈺輝
大馬遠嫁香港隨夫學藝
超記瓷器廠其實只是間小店,貨架放着各種彩瓷器具出售,店中央長枱上放了約30個瓷碗,盛着五顏六色已調校好的顏料讓學生使用。七十年代中,林太與丈夫林漢超在坪洲租工場,夫婦胼手胝足手繪瓷器,全盛時期租了三個工場,有約三十名工人。直至1989年行業走下坡,三個工場結業只剩現時小店,林生外出打工,林太則留守小店靠賣瓷器餬口。
林太藍嬌是馬來西亞人,七十年代初由朋友介紹到新加坡一間瓷廠工作,當時林漢超亦在香港受聘到該廠做師傅,林太笑說:「嗰時我都唔知乜嘢叫畫花碗」,一起工作兩年後,林先生住在坪洲的父親抱病,他要回港,林太以緣份形容她離鄉別井嫁來香港的決定。
手繪彩瓷是指彩瓷師傅徒手在白瓷上起稿,勾線、畫花、填色,古時再放入炭窯燒製,如今已改用電爐燒成。林太指,由經營工場開始才真正跟丈夫學手繪瓷器,「唔落手落腳做係唔會識。」初時主要做廣彩,即傳統廣州彩繪瓷器,又叫釉上彩,在白瓷上以含有氧化金屬的顏料畫圖案,密密麻麻,然後燒製。鬥雞、萬花都是較受歡迎的圖案,亦是林生擅長的畫作,後來又會迎合客人喜好做粉彩,在黑線起稿圖案上填一層白色,然後再上色,造成漸變色的效果。
病榻前談爐燒 一心畫下去
接觸得多就知丈夫工作辛苦,林太說:「諗起咁辛苦,唔會畀個女做,搵唔到食,唔畀佢學。」她直言開爐燒製等工序始終是丈夫較在行,「到佢瞓喺醫院,我都要問佢啲爐點燒,邊試邊學。」2014年丈夫患上肺癌,短短半年便離世。
縱然丈夫卧病在床時曾寄語林太退休,但她試過休息兩周,卻難抵苦悶,女兒就叫她慢慢畫下去,總算有寄託。林太教授手繪瓷器十多年,18歲的阿圖算是迄今學得最久的學生,已學了兩年多。阿圖患有亞氏保加症,一次欲在本港購買瓷器食具,查查找找,找到了超記。
林太對這位學生印象深刻,「我最記得佢揀嘢好奄尖,十幾蚊一隻匙羹揀咁耐,又話呢度甩咗印,咁多嘢講。」想不到日後兩人竟變成師生,阿圖笑說2017年首次跟林太學手繪瓷器,「學一堂就上癮」,畫錯又可以改。
睹物思人 難忘共處時光
阿圖自言以前有股臭脾氣,畫彩瓷令他平和冷靜,醫生及家人也讚他情緒管理有進步。林太指阿圖畫線條不錯,會教他如何壓筆、拖線,但上色技巧,例如控制深淺色,則有待改進,若上色顏料過厚燒瓷器會爆裂,太薄「色水又冇咁靚。」林太一邊評價,一邊手執兩支筆,視乎需要深淺厚薄的顏色,在指縫間不停轉換,為手上的瓷具上色。
阿圖仿效林先生生前畫的鬥雞圖案,加入自創風格,「條尾咁樣鬈唔啱㗎,林生都唔係咁畫」、「隻腳畫得太粗,唔靚。」林太從旁指導。事實上,「林生」這個稱呼仍經常掛在林太嘴邊,問她會否睹物思人,林太笑說:「初初都會成日諗起佢,有時諗返以前一齊做嘢傾下偈嘅情景。」她更謂,曾有客人想買鬥雞圖案的瓷器,「我同對方講要訂做,但諗諗吓,唔係喎,我都唔識做,林生都唔喺度,點樣訂做呀!」
林太直言畫工不及丈夫,「我做唔到佢嘅手筆,佢嗰啲好生動,鬥雞最緊要嘴、腳、尾要精細生動。」現在林太主要用橡膠印,將圖案如蓋印般印到白瓷上,然後徒手填補線條不明顯的地方,再上色燒製。
普遍學生學兩、三堂便完成「興趣班」,問阿圖打算學到何時?他指學手繪彩瓷是他現時的精神支柱,「最擔心冇得畫」,他希望學到林太退休為止。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