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社區】
由中環搭船前往馬灣這個小島,必須預準船期,因每小時只有一班船;在海霧中搖搖擺擺,船上的乘客不多,皆因武肺肆虐,馬灣居民大多留在島上,避免乘巴士前往一些有確診個案的地區。
馬灣小島東接青馬大橋、西接大嶼山,全島約有兩萬人口,平日居民主要靠穿梭巴士出島。惟平日的世外桃源,在疫情下也化為孤島。馬灣區議員譚凱邦指:「按區內居民承辦商巴士給我的數據,出入島的乘客量大跌,居民留在島裏,故大家很依賴島上的物資供應。但島上只有一間超級市場,超市好幾天都大排長龍,大家也為物資奔波。」
對馬灣的印象,很多人把它定型為富裕的中產區,但區內大部份物資其實也是靠外面輸入;因馬灣在「盤古初開」時被塑造成環保小島,屬於二十四小時限制車輛區域,任何車輛包括私家車及旅遊巴士,如沒有獲得運輸署發出的禁區許可證也不可駛入;貨車則只能在早上十時至下午四時進入小島,因此,島上居民非常依靠網購、島上唯一的連鎖超市,以及街坊間的物資供應。
疫情下盲搶 忘掉分享傳統
記者在島上做街訪,居民紛紛指島上的需求失衡,「那些人一味搶,收銀姐姐說有人買了六包米,也聽聞有人囤積廁紙和米。過去兩星期都要排隊兩三個小時,我家裏只餘下一卷廁紙,知道今天不用排隊才前來購買。」也有太太指:「一有貨就給人搶掉,市面搶購的漂白水和消毒液,這裏全都缺。其實沒疫症的時候還好,馬灣居民可以出葵芳、青衣買,現在有疫症,大家不敢出市區,就依賴馬灣這唯一的超級市場。」
譚凱邦指:「這兩個星期,看到大家發揮小島情義,互相幫助;體現『分享有餘,相爭不足』。」他在區內的議員辦公室,也放了一大盒紙箱,裏面全是口罩。「這批口罩都是馬灣街坊捐給我們的,託我們交給區內有需要人士。」區內一向也有分享物資的傳統,「大家慣了有多餘物資,便會放在各個住所的座頭(保安的位置),有需要就來取。譬如在facebook說好給口罩十九座C陳太,她便會落樓拿。這些交收文化是多年來建立的。」
變成搶購小島後, 一班居民決定自己馬灣自己救。由二月十五日開始,島上居民逢周六都有舉行互助活動,如免費派發漂白水和口罩給有需要人士。發起派發漂白水的米線店店主高智偉(Eddie)指:「街坊在這裏買不到漂白水,由馬灣出去特意買一桶,對長者或行動不便的街坊來說較吃力,故才有這活動。上星期派了三桶漂白水,街坊拿器皿來,取些漂白水回家做基本清潔。我和供應商相熟,他們供貨較穩定,不用街坊捱炒價。漂白水本來就不是貴價貨,但在疫情下變了又昂貴又缺乏。 」
撲漂白水太荒謬 社區互助
Eddie續說:「其實是件很荒謬的事。我們做廚房的,一定要用漂白水,是用來倒的!但現在平民百姓竟然要去撲,你說荒不荒謬?或許很多人覺得馬灣個個也是有錢人,怎會有人排隊領漂白水?但事實就是如此荒謬──就是你有錢都買不到。」Eddie指非常時期下,居民間也會較齊心,「沒辦法,要大家團結一致,才可自己救自己,才可生活到。」
米線店隔壁的土耳其咖啡店也有派發口罩給老人家、醫護人員及長期病患者,店主Grace表示:「很多人說買不到口罩,我便嘗試問問土耳其拍檔,看看能否在土耳其找些口罩回來。好難找,最初是找基本五十片一盒的醫療口罩,但都給人搶購掉,最後找了這款質量較好的口罩,功效等於N95。」
疫情下,政府幫不到忙,社區連成一線,問兩位老闆能否住在馬灣一個月不出島?二人同聲說,沒有問題。「這裏的街坊溫情熱情又互助,凝聚互助互愛,而不是各有各的小圈子,大家走在一起,總能做到更好的事。」
記者:廖明懿
攝影:伍慶泉、潘志恆、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