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迅速蔓延,改變了市場對2020年中國經濟的預測。市場因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現時卻由喜轉憂。
即使疫情迅速解決並出現可觀復蘇的樂觀形勢下,內地經濟增長亦可能難以遠超5%。因此,市場預測內地2020年全年經濟增長達5.8%,必定包含了中央將大舉實施寬鬆政策的預期。
不過,要達到預測中的樂觀預期,中國還須具備另外兩項條件,包括1)恢復經濟秩序,並輔以2)充足的政策支持。
就1)而言,樂觀的理由較少。中央持續限制了民眾的流動性及經濟活動,農曆新年期間的整體客流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跌約50%。工人短缺加上檢疫措施嚴格,令復工速度受阻礙。
各數據均證實,經濟活動依然乏力。可幸的是,官方正出手振興經濟。在過去數周,中國政府宣佈多項財政措施,包括進一步提前下達地方政府債券限額,以加快基礎建設投資。
多個地方政府亦削減企業稅款、費用和社會保障款項,又或延長繳交有關款項的限期,更提供補貼和免租期,並要求銀行以較低的利率為受疫情重創的企業和個人之債務延期,這些措施或有助小企業撐過這場浩劫。
貨幣政策亦正發揮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在年初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RRR),並在農曆新年後繼續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最近先後下調逆回購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0個基點,以降低經濟融資成本,提振市場信心。
官方政策的重心可能會進一步由「不惜一切對抗病毒」,轉為確保經濟活動能有序地恢復。因此,中央未來幾周或會推出更多寬鬆政策。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