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關於好吃或不好吃的課題,對有些餐廳來說真是一言難盡,譬如此篇要討論的北歐新人王,Alchemist。
去年7月重新開幕的Alchemist,2,000個座位在線上訂位開放數分鐘後,即被搶購一空;不久前,餐廳再次開放未來幾個月的訂位,3,000個位子也是短短幾分鐘內「售罄」,waiting list上有過萬人——國際飲食傳媒愛以「比Noma更難訂位」來形容Alchemist炙手可熱的程度,絕非譁眾取寵。一位難求如登天,不但能勾起廣大食客們的好奇心,更能滿足芸芸博主們打卡的虛榮心。更有朋友如是說:「那麼難訂位,心理作用,去到怎麼也會說好吃吧?」所以,我們看IG上有許多人貼圖、打卡,卻沒有人認真分享過好吃與否。
矽膠舌皿 驚悚式丹麥濕吻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50道菜,真正稱得上「好吃」的,應該有五分之一。其餘的,介於:新奇有趣、不過不失、引人深思之間。作為一家標榜「全方位料理」的餐廳,能從好吃以外延伸多重感受和反應,也可謂達到目的。用餐分為五個階段,我覺得最好吃的菜式,在於第一階段,也是前菜當中的幾款:奄列蛋(The Omelet),這是大廚Chef Rasmus從小愛吃的,自廚藝學院畢業後,他一直想透過技術做出一款雪茄形狀的奄列蛋!經過無數次旅行、吃過無數難吃的奄列蛋後,他決心實踐想法去做一款完美的奄列蛋。
Chef Rasmus的奄列蛋,像一個放大十倍的黃衣膠狀橄欖,面層有一片透明薄膜,那是豬油,豬油上的黑色點點是黑松露。用手指輕輕擠按這奄列蛋,非常煙韌和「好玩」。事實上,黃衣是蛋黃,裏頭半溶化的內餡則由蛋黃和Comte芝士組成,整個奄列蛋以52度低溫煮成,咬破後蛋香芝士香湧出,夾帶着豬油的腴潤和黑松露香氣,確實與別不同。同一脈絡的另一款前菜,還有「曬傷比堅尼」(Sunburned Bikini),靈感來自西班牙經典Tapas:芝士火腿比堅尼三文治,Chef Rasmus的版本則做成炸Mochi球,裹着由Gruyére芝士、Joselito火腿碎和松露牛油組成的流心內餡,大玩油分三重奏和香氣四重奏,在幾重奏多面夾攻下,異常討好味蕾!
大廚做菜的靈感來自四面八方,連南印度經典小吃Panipuri來到他手上也有一番新演繹,菜名叫做「煙球」(Smoky Ball),一個空心的炸球,球狀脆衣一咬破後,被囚在裏頭的縷縷煙熏味便竄入你的口腔,是驚喜所在。炸球頂端有一片雅枝竹奶凍、一撮魚子醬,再灑上一些醋粉,是味道所在。
前菜算是較正規的創意菜式,技術表現與味道拿揑皆可圈可點。移步到餐廳主體,開始有驚悚戲劇效果的菜式出現:譬如「丹麥式夏吻」(Danish Summer Kiss),矽膠做成的舌頭作為容器,仿照人類舌頭做成,像真度十足,上面擺放的是大黃凍湯啫喱、天然發酵士多啤梨、青番茄和接骨木花。坦白說,這道菜的味道我已渾然忘卻,入口時與矽膠舌「濕吻」,那股逗留在嘴裏的淡淡膠味,卻在記憶中揮之不去,不知道大廚是否要透過此菜,喚起人類過度使用塑膠的反思?我們平日點外賣食品多以膠盒作容器,分別只是不會那麼明顯地吃到那股膠味,但本質一樣。
接着還有一道「跳出框框思考」(Think Out of The Box),開宗明義變哲學題,是一道羊腦菜:羊腦以鹽巴醃過後,以52度(又是52度!也許是大廚對於低溫標準的心得?!)低溫蒸7分鐘,做到熟透但同時保持新鮮的質感,外層則是櫻桃醬,充滿浴血效果。Chef Rasmus說,丹麥人一般不會吃羊腦,但他希望藉着這道菜帶出「from head to toes」的食材處理方式,絕不浪費任何一個部位,這才對得起為人類奉獻生命的動物,因為宰殺動物作為食物是在以命養命。這櫻桃羊腦好吃嗎?OK啦,沒腥氣不難吃,也說不上特別美味。
野生鵝肝 觸發道德反思
另一道吸睛菜式「引人深思的食物」(Food for Thought),同樣以矽膠做成人腦模具作容器,用以盛載鵝肝菜式。吃鵝肝向來備受爭議,因催肥鵝肝的方式極不人道,但許多饕客卻非常矛盾地「選擇性慈悲」:對吃魚翅嗤之以鼻,吃鵝肝卻一派坦然。如果真慈悲,是否應該一律謝絕入口?連串想法正是Chef Rasmus這道鵝肝菜帶來的反思:他用的鵝肝來自每年往南避冬,途經西班牙被逮住的野生鵝,鵝肝沒經過人工飼養被催肥的腴美香濃,卻保持自然的甘香。鵝肝用馬德拉酒煎香,再鋪上柚子凍,面層則是氣化鵝肝(Aerated Foie Gras,分子料理技術的一種)。氣化鵝肝與真鵝肝交融的層次感頗不俗,吃來清爽不膩,是我吃過的鵝肝菜式中最輕盈的。
在Alchemist的50道菜菜單中,類似氣化鵝肝這樣的「吃空氣」菜式不時出現,因此一整晚吃下來,感覺虛虛實實,跟置身於這充滿劇場氛圍的餐廳感受如出一轍,如像身處地球上某處夢幻與真實的交界。
吃了6個小時,於午夜12點半正式結束晚餐,讓你明白甚麼叫做「吃飯是體力活」,於我而言更是審美疲勞到極點,因為不止是味蕾的感受,還有許多腦力激盪。所以,如果你問我:「Alchemist好吃嗎?」我會為之語塞,畢竟它所涵蓋的意義,超越味道的層次。個人而言,它帶來知性的灌輸,多於享受的層面。整體而言,Alchemist是值得來體驗之地,如果你純粹追求美味,還是回到正軌的星級餐廳較恰當。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IG:yanwei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