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佈的《財政預算案》,當中以派錢及新一波「撐企業、保就業」等紓困措施尤受矚目。但紓困措施斤斤計較,處處遺漏,卻對警隊增加資源的要求千依百順,繼續延續林鄭政府偏袒警隊的「管治新風格」。種種迹象表明,政府已經失去管治意志,預算案只淪為「分餅仔」,鞏固政府僅有支持者的工具。
預算案的紓困措施有兩個主要漏洞。首先,預算案循過去多輪支援企業措施及防疫基金的思路,只有「被選中」的旅行、餐飲等行業受惠,未有「補漏拾遺」,洗衣工場、補習社等同樣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只有零碎資助,未獲政府派錢。此外,預算案未有針對性「保飯碗」措施,企業在超級寒冬下仍會要求僱員放無薪假以至裁員等節省開支,政府未有任何措施保障打工仔生計。
政府忽略中小企,無視打工仔生計之餘,在派錢方面同樣要作出篩選,遺漏18歲以下香港居民。根據預算案演詞,派錢是要帶動本地消費,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難以理解為何派錢對象會不包括18歲以下香港人。再者,疫情影響不分年齡,家庭負擔往往較個人更加重,家長要為子女購買口罩,亦可能要安排額外照顧。因此,政府選擇性派錢,實在離地,亦沒有合理的政策原因。
警隊要人有人、要槍有槍
政府紓困措施斤斤計較之際,對警隊卻千依百順。警隊今年整體開支預算升幅接近25%。針對人手,警務處更會淨增加超過2,500個職位,令到個人薪酬開支增加至186.4億。除此之外,警務處亦計劃更換六部裝甲車,每部涉及開支接近1,300萬。
自反修例運動以來,警隊評分屢創新低,市民要求重組警隊聲音不斷。現時政府大幅增加警隊資源,警隊「要人有人、要槍有槍」,但未有同時就警隊濫捕濫權的問題作獨立調查,最終只會令警民關係更加緊張,甚至令警隊更加有恃無恐,進一步打壓市民的言論集會自由。
其實,今次預算案的「甩漏」,顯示政府失去管治意志,只會意圖利用「分餅仔」去鞏固林鄭政府僅有的支持者。就算政府屈服向市民派錢,但在支援企業方面,仍然只向功能組別及特首選委「有票」的界別派錢,顯示預算案已淪為鞏固支持者的工具。
中美貿易戰仍未完結,獨立關稅區地位岌岌可危,疫情仍然持續。不過,今年預算案由目錄以至內容,其實與以往分別不大。假如政府有管治意志,就應該因應新形勢,為香港未來尋找、研究新方向。政府現時只懂選擇性派錢,期望疫情過後便能雨過天青,其實不是天真,就是不負責任。就算不講宏觀經濟,武漢肺炎有機會演變成風土病。政府在改裝負壓病房,為市民供應口罩等問題,其實不應該望天打卦,應該及早預備。
最後,政府固然需要盡快回應我們的訴求,加快派錢速度,以及將派錢計劃擴展至18歲以下香港居民;政府亦需要由保障打工仔飯碗的角度,推出保就業措施。不過,整個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其實是要修補與市民的關係,扭轉政府的不作為,甚至偏袒警隊態度。政府應該盡快處理警隊濫捕的問題,透過削減警務處預算以回應市民對於重組警隊的訴求,以息民憤。政治問題,始終要政治解決;任憑預算案有更多其他措施,社會亦只會繼續撕裂。
胡志偉
民主黨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