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新聞觀察》是一份高質素的學報,最新一期的主題是「真實謊言」,引述了一則1964年刊登於美國Harper's雜誌關於核對新聞資料的典故。
話說記者在特稿提及時任埃及新總統「是一位謙遜的人,甚至《中東名人錄》所收錄的000條欄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他亦選擇不遷入「被00呎高圍牆包圍着」的皇宮。
文中的00稱之為zips,意思是請採訪部另找專人填入確實的數字。編輯於是把任務交給身處開羅的一位核對員,不過到了死線仍然沒有回覆,雜誌惟有把相關空洞刪去。一星期之後,編輯才收到來自開羅的電報:「在獄中只能發一則電報,因在量度高15呎法魯克皇宮圍牆時被捕,並剛數完《中東名人錄》內38,522個名字。」這則逸事說明了半世紀前新聞界對事實要求的嚴謹。
時移世易,現今受眾不太重視個別事件和言論的準確度,而是着重公眾人物的立場和整體價值觀是否合乎他們的脾胃。特朗普上台後的言論被指有近17,000處與事實不符,依然無損其支持率。雖然約翰遜在脫歐運動中撒謊,卻在其後的國會選舉大勝。巴黎經濟學院的研究亦發現,儘管研究員指出個別總統候選人失實的聲稱,但卻絲毫無損受訪者對其支持程度。
警察公共關係科及添馬台天天煞有介事,澄清闢謠之餘,也應該從「後真相現象」中尋找啟示。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