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昨天代表特區政府提出了一份赤字近1,400億的預算案,當中包括多項紓緩措施如退稅、代繳公屋租金及派錢(每人一萬元)……等。然而,空前的赤字預算及多輪紓困措施根本不足以令香港經濟擺脫弱勢或來個V形反彈,更難以令香港回復過往那樣的穩定、持續增長態勢,因為林鄭政府本身就是當前困境的病源,就是問題本身,它怎麼可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並讓香港突破困境呢?
疫情流行全球難獨善其身
先說千億赤字預算為何難有短期經濟刺激作用。當前武肺疫情仍處於病發高峯,疫潮原點武漢市及湖北省疫情看似明顯紓緩,內地其他省市病例更是大幅減少。但正如不少專家及傳媒所言,內地統計數據反映的往往不是真實情況而是領導人的長官意志。當前習近平想的是盡快恢復生產及經濟活動,擺脫「病夫」惡名,內地各級政府自然心領神會調整數據以配合經濟生產及「復原」大計。換言之,儘管疫情在強控制措施下有改善,但情況絕不像內地官媒、官員說的那麼樂觀及有進展。
而且,疫情未穩就加速經濟活動大有可能引發另一次爆發,病例再急升,令內地經濟雪上加霜,內地人流、資金、經濟活動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而只要內地經濟仍處於「發病」及「半封閉」狀態,不管特區政府拋出百億、千億救市也不會管用。
內地疫情固然未穩,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的疫情更開始進入「爆發」狀態。南韓確診病例短短一星期內上升十倍以上,突破1,200宗;歐洲的意大利同樣幾天之內新增近三百宗確診個案,中東地區如伊朗、伊拉克的個案也在急升。現時仍難預測其他國家會否出現類似的爆發,又或像一些公共衞生專家所言那樣進入全球大流行,但當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時,國際經濟、交流活動肯定大半停頓,甚麼展覽、展銷、大型會議都會取消。對香港這個國際經貿中心而言,國際間交流、商貿活動越少,香港能得到的商業機會及利潤就越少。這又豈是特區政府拿出的區區幾百億港元可能填補。
中長期而言,情況同樣不樂觀。2003年沙士疫潮無疑嚴重,但香港經濟在當年秋天已開始急速反彈;這一方面因為經歷先前七年的萎縮後香港經濟及資產價格已「超賣」,只要信心及需求稍回復正常便足以推升經濟。另一方面,當年內地經濟剛開始上力,推出的自由行及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為香港帶來額外的人流、錢流、貨流。本地經濟在兩大結構性因素改善下自然動力充沛,加快復蘇,進入長達十多年的持續增長(只在金融海嘯期間短暫受挫)。
內地經濟不復後沙士時代
今次武肺疫潮卻難以重演當年沙士的V形反彈。首先,內地已從2003年時的超高速增長進入低增長期,即使疫潮在今年稍後時間平復也得先着力恢復內地消費及經濟,沒有額外的資金、力量再搞甚麼新政策支持香港經濟復蘇,也不大可能再擴大人流到港的規模;而內地民眾及海外遊客疫情後對外遊可能有戒心,令本港旅遊、消費復蘇需時更久。
更關鍵的是,港人及投資者對香港前景的信心不會因為疫潮過去而快速恢復。應該看到,過去大半年來市民及市場對林鄭政府的信心、信任可說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而「逆權運動」帶來的社會撕裂及傷痕則不斷惡化,沒有任何癒合迹象。事實上,今次武肺疫潮清楚反映林鄭政府根本不得人心,團結不了市民。前線醫護人員被迫以罷工行動促使政府加強控制邊境人流,各區居民以激烈抗爭反對設立隔離營及肺炎診所,市民排長龍爭購口罩、廁紙、食米、即食麵等物資……
試想在關乎健康、生死的抗疫問題上市民對林鄭政府仍是抗拒及不信任,即使疫潮過去,這種敵視、不信任態度同樣不會改變,街頭抗爭大有可能捲土重來,其他不合作運動也不會停止。在這樣的情況下,遊客們不會大規模回流;投資者對香港能否保持政治穩定及有效管治肯定充滿戒心。再加上政府為了收買人心大量動用儲備,令公共預算未來多年將出現赤字。強健的公共財政向來是香港的核心優勢及「定海神針」,可確保香港的國際債務評級。現在林鄭政府連這個維持穩定的基石也不惜削弱,國際投資者及評級機構怎能不重估香港的政經風險?香港經濟中長期怎會有運行!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