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春已過,天氣乍暖還寒,更不時潮濕多霧,不少體質帶濕人士容易出現頭重易倦等濕重症狀,終日精神不振。中醫師指出,最受潮濕天氣影響為「痰濕」體質者,因本身容易積濕「身重」,體形較胖及不願多動,造成惡性循環,建議痰濕體質者應少喝凍飲,多做強度至中度的有氧運動,適量排汗可增加陽氣。
記者:王春怡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指出,一般人大致上可分為九種體質,包括陽虛型、氣鬱型、氣虛型等,較受潮濕天氣影響的主要為痰濕型,這類人士的體質容易積濕,體形多為肥胖、腹部鬆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舌苔增厚,身體容易出汗感覺黏膩,大便多為稀爛,常見患糖尿病及高血脂。痰濕型人士本身已容易覺得身重,不喜郁動,當遇上梅雨潮濕季節,身體內更容易積濕,四肢痠重難動。潮濕的天氣會使患有濕疹的病人更易大爆發,嚴重者傷口因痕癢會抓至滲水,痕癢難耐。
徐澤昌指,痰濕型體質者必須少喝凍飲及戒吃生冷和油膩食物,亦應多點進行中度、會微微出汗的有氧運動,促進排汗;否則,身體越不動越積濕,形成惡性循環,「佢哋本身懶唔鍾意郁,加上身體積濕覺得身重又更加唔想郁,中醫角度『動則生陽』,喺冇太陽嘅時間更加應該多做運動」。
另一種跟濕有關的體質要數濕熱型,此體質者身體多數同樣偏胖,面有油光,易生粉刺,舌苔黃膩,亦容易感覺口苦口乾,大便多見燥結或黏滯,性格容易急躁「𤷪𤺧」,男性更可能會出現陰囊潮濕、瘙癢;女性則會白帶量多,與痰濕型體質者一樣較難適應潮濕環境。
另外,陽虛型人士同樣因脾胃虛弱容易積濕,與前兩者相比他們較怕冷、易水腫,面色較白,需要注重保暖,多食甘溫益氣食品,強健脾胃,幫助排走身體多餘水份。
飲薏米赤小豆水祛濕
坊間常聽到飲薏米水或赤小豆水祛濕,徐稱薏米性涼,身體偏寒者可加入薑片煲水,中和涼性,惟孕婦忌用;至於赤小豆性質則較平和,同樣可利水去水腫,兼有清熱解毒功效,惟本身津液不足、容易口乾者就未必適合。
寒濕人士可在春天找中醫師施艾灸祛濕,即燒熱艾炷或艾條,以艾熱刺激人體表面的經絡如足三里,幫助溫養體質和去寒濕,每次約5至10分鐘,按需要增加每周次數,惟不適合本身體質陽熱旺盛、容易上火的人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