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漢肺炎打斷內地供應鏈,加劇生產線遷徙,經濟師擔憂對本港實體經濟造成中長線衝擊,較03年沙士時「難搞」。剛公佈業績的滙控(005),便因應「大量異常下行風險存在」,加高「防波堤」監測;據年報披露,去年集團在慣用的3個推算模型(強弱及基本面)外,再加多3項「額外下行處境」評估減值變化,當中包括本港發生「深層次逆周期衰退處境」的最壞估算。
記者:劉美儀
按極端狀況推論,未來五年(2020-2024),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年率為-0.1%,失業率攀升至5.1%,樓價及股市波幅年均各跌3.7%及8.4%。不過滙控指有關模型發生的機會率僅10%,意味推算還推算,不等於現實上很大可能發生。
年報亦顯示,若「本港額外下行處境」真的100%出現,去年滙豐香港就批發及零售貸款的預期信貸損失,合計應達12.4億美元,倘再攬抄中美貿易戰升級,觸發「亞太區下行處境」出現(機會率20%),信貸損失應再增10.8億美元。去年本港列賬信貸損失實際僅4.59億美元,滙控財務總監邵偉信稱,若疫情持續至下半年,本港信貸損失或額外增加6億美元。
經濟師料較沙士「難搞」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預告,本港失業率或升到4至5%,經濟師擔心,水平雖暫未及沙士,但本港難像17年前谷底反彈。
星展香港經濟師謝家曦認為,中港經濟關連性及國際客運流量,已較十多年前大幅提高,是次疫情對本港旅遊、零售及轉口貿易負面影響,「比沙士時嚴峻好多」,對本港經貿長遠打擊更加「難搞」。中國作為全世界供應鏈,武漢又是全國交通樞紐,內地「開唔到工無貨出」,更不必靠香港轉口原材料至區內及其他地方。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貿易戰很大機會升級,內地生產線遷至東盟勢將加劇,佔本港GDP逾兩成的貿易及物流業傷害巨大。
03年沙士後中央宣佈自由行,本港經濟谷底反彈,不過「現在睇唔到有乜空間可以做(令經濟快速反彈)」,倘疫情第二季完結,他預期今年本港GDP為-0.9%,明年回復正數1.5%;惟今次疫情即使受控,下半年數據反彈只屬技術性調整,「實體經濟未必復原」。
美國克林信大學副教授徐家健亦說,中央清楚供應鏈斷裂影響「大鑊」,故希望盡快分階段復工,尤其關鍵產業,但地方政府在解除封路及醫療抗疫上未必協調得來,即使復工,生產規模亦大減。
與沙士相比,當前形勢未許樂觀,內地受中美貿易傷害加疫情影響,「我哋就反送中再加疫情」,中央要解決自身問題無暇顧港,反送中後中港民間關係緊張,「即使用同一招數,現在亦唔會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