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醫護抗疫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 馬仲儀

被妖魔化的醫護抗疫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 馬仲儀

傳媒上周披露特區政府向中央提交的抗疫報告後,大家不斷揣測其真偽。我覺得不用執着真假,特區政府抗疫工作的表現有誰比香港人更清楚呢?我反而想說說這個政府怎樣利用抗疫工作來影響前線醫護和小市民。

政治清算異見 利益輸送盟友

報告中提到,特區政府已要求醫管局嚴肅處理組織罷工的員工,不應容許害群之馬留在醫院工作。林鄭政府從第一天起已把新工會提出的「封關防疫」與社會提出的政治訴求視為一體,所以無論其他學者和醫護專業人士怎樣作出類似建議,她也盡力迴避。在她眼中,新工會背後藏着各種政治目的,行為是激進的,向他們讓步萬萬不可。她希望經醫管局大會下令管理層清算罷工同事的意向,大家可從局方形容罷工為缺勤估計到,所以大家不用再心存僥倖,問題是管理層的工作效率是快或慢。

紅藍兩道大概也預料到這點,所以在罷工結束後便啟動攻勢:退休十數載的人士和沒有相關診治疫症經驗的醫生出來大聲疾呼、政客要求對罷工同事作出法律追究、小型工會狀告醫護人員浪費和偷取防護裝備等。聞說曾揚言要「大大力」打示威者的醫生更想向參與罷工的年輕醫生開刀,要在受訓評核記錄上填寫他們有違專業道德。

那麼,我們是否要忍氣吞聲,容許他們繼續批鬥醫護?大家不需灰心,只須銘記香港公共醫療體系唯一的資產和優勢就是:前線醫護人員,醫管局清算了那幾千個參與罷工的同事後將會不堪一擊。可是,敵人會靜悄悄地逐個圍剿同事,所以大家必須高度戒備,團結一致。前線同事工作時須格外小心,言行舉止也要符合專業操守;中層同事要好好關顧前線受訓下屬,你每一個教導和評核都影響他們將來能否撐下去。在疫症之下工作,大家必須互相提醒,緊守防感染措施,不能讓勞累引致鬆懈。面對裝備緊絀的工作環境,我們要以理性戰勝恐懼,包容互諒但不放棄以科學定下的安全底線。

除了前線醫護,市民也要看清這個政府今天用「抗疫」一詞包裝的每個措施。那300億的抗疫基金究竟有多少直接惠及市民,有多少用作拉攏建制政客和商人?這問題就如懲教署生產的口罩一樣,為何不能真正解決小市民之急?另一方面,大家也要留意醫管局說為了減少醫院人流和防護裝備消耗,有效調撥人手到抗疫工作,他們把大量門診、手術、內窺鏡檢查,甚至社區病人支援和復康工作等延後和取消。

我問過一些外科醫生和前輩,這情況比當年沙士提早了和嚴重得多。其實現時手術室、外科病房和同事都有相當餘力,如果只因為欠缺防護裝備,局方可有想過運用其他款式替代嗎?又聞有管理層很快便提議資助市民到私家醫生做癌症手術,但他們既無定下手術水平和項目細節的要求,也沒有對私家專科醫生的名單作簡單篩選,這會否是另一個利益輸送、避免承擔基層市民醫療需要,和減少給予前線同事培訓機會的藉口?

叫停社區病人支援和復康工作更令我百思不解。有社康護士告訴我,他們的工作大多是抽血、傷口護理和一般探訪,根本不需用高規格的防護裝備。原以為刪減他們的服務是因為人手緊絀,另一邊卻有管理層提議他們放大假,究竟這是甚麼用意?在這嚴峻之時,除了有受感染的病人,更有很多病情不穩的長期病患者,長時間減少對他們的服務其實很危險。

以上種種都令我擔心,這個公共醫療體系會否在疫情之後很快被拖垮?政府現在是否為未來經濟下行做好準備,打算逐漸減少醫療服務支出?設立社區隔離設施和特定發燒診所,本來是一項十分合理的抗疫工作。但是這個政府偏偏棄選一些遠離社區的現成設施,又不好好向市民解釋有關感染風險和安全保障等問題。最後引來多次不同社區的遊行活動,再次給防暴警察機會粗暴驅趕市民、發放催淚彈和大量拘捕年輕人。

為何香港防治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竟引致批鬥醫護、向建制人士利益輸送、削減市民醫療服務和再次大量拘捕年輕人?究竟是誰把抗疫工作政治化、妖魔化?
馬仲儀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