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日本史學家半藤一利寫的《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一書,對日美二戰前如何交手固然有體會,對兩國在二戰後能成為密不可分的政治盟友則深感歷史弄人。不過,談這些大問題以前想先說一段小插曲:那就是日本官僚主義之禍。原來早在珍珠港突襲時「官狀廢炎」已存在,今天鑽石公主號變成疫船展示的官僚無能誤國誤民可以說是當年的翻版。
話說1941年日本帝國政府已決定外交談判無進展就會向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動手,但軍方特別是負責策劃行動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對大本營(軍方)高層不斷重申,必須及時向美方發出宣戰通牒,顯示日本並非不宣而戰的陰險國家,而是遵守國際公約及外交規範的文明國家,並以此減低國際、美國輿論反彈。可是,這個願望卻因為日本駐華盛頓外交官們的荒怠、官僚而落空。
荒怠卸責 兒戲邦國
根據半藤一利在書中重現的過程,使館外交人員早知道12月7日有重要外交文件要送交美國政府。可大夥兒為了替使館一等書記官寺崎英成餞行而分兩批外出吃飯,即使機密電報(宣戰電報)傳來也擱在一旁,到飯後才施施然開始進行解碼,距離提交照會及攻擊死線下午1時只剩三小時(編按:此為美東時間,比夏威夷時間快五小時,攻擊行動於夏威夷時間清晨展開),而整份宣戰電報要到中午12時半才解碼完畢,日本大使結果到下午2時過後(即珍珠港遇襲一小時後)才交予美國國務卿赫爾。事後日本政府追究責任,大使館人員還推託說外務省沒有在文件蓋上「非常緊急」(Very Urgent)的標記,以致解碼太遲!這種把和戰這重大決定也悠閒對待的官僚態度,把責任推來卸去的做法,怎能不說一句:官僚誤國。
半藤一利翻閱各種紀錄及資料,認為美國政府雖然對日本軍方可能擴大亞洲戰爭以爭取主動有所聞,但不管羅斯福、軍方高層如馬歇爾將軍都認定日軍即使動手,針對的主要是東南亞地區包括馬來亞、菲律賓、印尼等。駐在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將軍就收到軍方提示,要他加強巡邏及警戒。他們想不到(或低估)的是日軍居然來個孤注一擲,把整支帝國海軍投入突襲,不但全面攻擊東南亞西方據點,還把主要矛頭指向數千里外的夏威夷,終令美國海軍遭受重創。
另一方面,日軍偷襲珍珠港最高興的其實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當時孤立無援的大英帝國已被德國空軍炸得人心浮動,苦苦支撐之下唯一寄望是美國盡快出手。若果日軍只偷襲馬來亞、菲律賓,美國軍民未必願意全面參戰。誰知日軍居然直接攻擊形同美國本土的夏威夷,可說一舉解除了英國的困境,邱吉爾在突襲後不到一小時跟羅斯福通話,他說:「太好了,這樣一來,一切就變得單純許多了。願神保佑你們。」
另一點值得重視的是,半藤一利認為對美開戰並不是日本政界、軍方高層任意妄為,而是得到輿論、民眾的強烈支持。在跟美國交涉的過程中,日本朝野認定美國在日中戰爭中偏袒中國,決心壓制日本冒起,甚至透過經濟、石油制裁等想把日本變成二流國家,令它繼續活在西方列強的陰影下。若果接受美國的條件,日本勢將不斷萎縮,回到受人宰割的地步。日本學者、政客、傳媒都大力鼓吹這樣的看法。按半藤一利的研究,日本民間在1941年秋天已形同一個「壓力鍋」,從原來的忐忑、憂心變成狂熱、興奮,準備要賭上國運跟美國對決,「發動一億總進軍」。換言之,二戰亞太地區爆發全面戰爭,日本朝野上下都有責任,而日本民眾在戰爭中也脫不了「加害者」的角色。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