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浮山名物】
香港的流浮山蠔,叫香港蠔,學名是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又名白蠔,牠肥美、口感爽滑。除了分佈在流浮山,亦見於珠江三角洲、台山、整個廣東省至湛江、廣西等水域。大陸出產的香港蠔是流浮山的千萬倍,今日本地的流浮山蠔,產量已少之又少。
陳國良是現時少數流浮山蠔民之一,他祖籍廣東寶安縣沙井,沙井祖先大部份是蠔民,他父親遷徙至香港流浮山,來到也是養蠔。陳國良自小就跟着父親養蠔,對蠔對了五十多年。流浮山跟沙井環境相若,氣候溫和,是鹹淡水交界,適合浮游生物繁衍,蠔以浮游生物作為食物,所以環境特別適合蠔生長。
六、七十年代,后海灣水質佳,出產的蠔還可生吃。人們都愛吃流浮山蠔,「香港蠔」就是一個品牌。那時香港的市場很大,外國人知道香港蠔好吃,會經過香港買蠔到海外,陳國良跟父親起初把鮮蠔賣給本地及外國人,生意不錯。
深圳排污破壞水質 冇人敢食
但到八十年代,元朗出現大量豬場雞場;深圳經濟起飛,鄰近后海灣區域有不少工廠,后海灣水質受到污染,流浮山蠔驗出重金屬、細菌超標,自此被污名化,連本地香港人對吃香港蠔都起了戒心,流浮山蠔漸少人吃。
九十年代,全廣東省有很多地方養蠔,香港面對大陸蠔的競爭,流浮山蠔已很難經營,沒甚麼人養蠔,陳國良的兄弟姊妹都不做,留下他一個人做。養蠔收入不理想,他只好出去兼職,才可以維持到養蠔的生意。
近十數年來,香港不少豬場雞場結束;深圳近年也注重環保,加上許多工廠倒閉,后海灣的水質有了很大改善;陳國良說,食環署指流浮山水質比以前乾淨,較少負面報告,流浮山蠔終於變回「宜於食用」。
陳國良通常在農曆四月尾至五月初,把水泥柱插在近岸淺泥灘上,露出三分一,一排排的種下去,形成似梅花樁的廣闊蠔田。海中的蠔苗會黏附在水泥柱上,繼續生長,肉胎在殼內發育,一般生長到兩至三年才完成發育,蠔肥大了,就可以撈起。
通常在中秋後,北風滋潤下,將育成的蠔運到「育肥區」,即深海中的蠔排,就這樣將佈滿鮮蠔的水泥柱吊在海中,約半米水深,那裏微生物最多,蠔吃得多、肥得快,收成自然好。在蠔排吊養半年,年尾開殼,開出其中的一隻蠔如果是肥美的,那麼這個蠔排裏的蠔都是肥美,大隻又夠重量的,就爽口鮮甜。
暴風雨後一鋪清袋 苦活冇人做
天氣的影響對蠔的生長尤其重要,試過雨水少,海水太鹹,蠔都鹹死了;下雨下得太多,水太淡,蠔也會死。風季更是考驗,陳國良只能盡量加固蠔排,暴風一來,如颱風天鴿、山竹,不可能統統把蠔運走,千萬隻蠔各有造化,各安天命。要到暴風雨後,收集爛攤子時,才知失去多少。陳國良也曾一鋪清袋,白做一場。
由於要水退才可出去泥灘幹活,每天潮汐漲退都不同,陳國良一般凌晨1點至3點出去,要趕在早上11時前到街市交貨給客人,到完成工作,一天工作17小時不足為奇,有時連吃飯都不夠時間。
捱風抵浪,更要抗寒,大北風一起,寒風刺骨,下水大腿凍得僵了。夏天則曬得厲害,陽光猛烈,年紀大的蠔民通常都有白內障或青光眼。養蠔是體力勞動的工作,日日把蠔扯上來,很重很重,拉得腰骨都痛,蠔民十個有九個患有椎間盤突出。
如此辛苦的工作,陳國良的兄弟姊妹與兒子雖然自幼都有幫手摸蠔開殼,但現時個個都無意做下去,更沒有年輕一輩肯入行,留下陳國良一人獨自經營,他慨嘆,養流浮山蠔已難傳承。
良記海產
流浮山海濱
採訪:賀詩家
攝影:拍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