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傷健設計師登門送罩 殘障人士鬆一口氣

壹週刊:
傷健設計師登門送罩 
殘障人士鬆一口氣

武漢肺炎肆虐,殘疾人士難撲口罩,有身為輪椅使用者的傷健設計師發起上門送口罩行動,派發衞生用品予行動不便、且難以負擔炒價的殘疾人士,至今已援助超過300人。她指殘疾人士多為長期病患者,染病風險遠較一般人高,且在物資短缺情況難以自救,倡政府加強關懷殘疾人士福祉。

撰文:李耀宗
攝影:梁正平

晚上7時許,任職設計師的嚴楚碧(Rabi)坐着輪椅,與友人拿着一袋袋口罩、消毒藥水等衞生用品,為一名居於調景嶺的輪椅使用者上門送遞物資。該名輪椅使用者一直撲不到口罩,農曆新年後甚少出門,直至從Rabi手中接過衞生用品才鬆一口氣:「終於有口罩可以外出了!」

送遞物資後,Rabi與該名輪椅使用者閒談半晌,其間兩人談到現時衞生用品被炒至天價、港人四處排隊瘋搶物資,不禁相視苦笑。「撲又撲不到,買又買不起」,Rabi向記者形容,「這便是殘疾人士現時所遇到的困境」。

多因病失業 難負擔炒價

Rabi早年留學法國修讀視覺藝術,廿多年前的情人節卻遇上交通意外,整個人被拋出車外,導致頸椎神經斷裂、胸部以下癱瘓,要以輪椅代步。她發起是次上門送遞衞生用品行動也與自身經歷有關:「新年後全城口罩開始短缺,我家裏也只剩下一兩個,外出去撲又不方便,打電話聯絡相熟的醫療用品供應商也入不到貨,那時候我突然想到,其他殘疾朋友會否也撲不到口罩呢?」

Rabi身為輪椅使用者,自然更明白殘疾人士在張羅衞生用品方面的辛酸。她指殘疾人士行動不便,自然難以四處走動排隊及搬運物資,再者他們大多收入不穩定,難以支付漲價多倍的「海鮮價」,「很多人均因生病、意外引發嚴重傷殘而被迫失業,重入職場亦頗為困難,加上要經常覆診,導致經濟壓力極大,難以承擔數百元一盒口罩的天價」。

「很多殘疾朋友撲不了或者買不起口罩,寧願躲在家中,我們不想他們繼續無助下去」。Rabi續說:「他們當中很多人要上班,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這樣子變相剝削了他們享受正常生活的權利,因此我們希望能透過送遞物資,稍解他們燃眉之急」。

有見及此,Rabi開始聯絡身邊好友和工作上的客戶,看看他們能否幫忙下單購買或捐贈衞生用品,並於短時間內召集一眾義工,幫忙將一箱箱的口罩分拆成十多個一包,以及將大支裝消毒藥水倒進便攜噴樽,方便之後上門送予他們使用。其間Rabi除會幫忙包裝,還會試用噴樽等用品,務求有關用品符合殘疾人士的需要。

輪椅作為殘疾人士的主要代步工具,只要清潔不慎,亦會暗藏病毒。Rabi說她早前外出後回家時,驚見自己的輪椅黏着痰涎,需即時徹底清洗輪椅消毒,「無論是食飯、飲水抑或上床睡覺,我們均要靠雙手操作輪椅才能做到,一旦有污物黏上輪椅,難免會沾染到雙手和家中各處,染病風險大得多」。

「再加上我們坐着輪椅的高度比較矮,很多人一打噴嚏,飛沫便會『兜頭』噴下來,甚至射在身上、頭上,但我們沒辦法閃開,惟有硬食」。現時武漢肺炎肆虐,很多輪椅使用者一回到家中,均會使用大量消毒藥水或酒精清洗輪椅,以免引毒入室。現時衞生用品難求且售價大漲下,Rabi特地從外地引入消毒效能與漂白水相若,價錢卻相對低廉的二氧化氯溶液,送予需要使用輪椅的會員使用,「不用『錫住用』之餘,又可以節省資源」。

「除了清潔輪椅,殘疾人士需要大量衞生用品的另一原因,是他們也是長期病患者,免疫系統沒有一般人好」。Rabi以自身經歷向記者解釋,她因身體傷殘而須終身使用導尿管,擔憂周遭病菌入侵引發併發症,因此必須更為着重自身及居家清潔,「有人甚至身上長期有傷口,如果缺乏防疫物資保護,一旦出現大規模爆發,殘疾人士免疫力可能抵擋不住」。

邀社福組織上門送糧食

「缺乏衞生用品,某程度上只是殘疾人士在這場疫症遇到困境的冰山一角」,Rabi如此形容。她指現在連廁紙、蒸餾水、乾糧等生活必需品也遭到多番炒賣和瘋搶,但殘疾人士收入低微且行動不便,難以撲貨,未來或會遇上缺糧困境,她正邀請食物供應商和其他社福組織,合作研究經義工上門捐贈大米等糧食予有需要的殘疾人士的可行性,「更像是一個防災策略,以備不時之需」。

Rabi慨嘆道,每當有疫症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殘疾人士受行動不便、身弱多病等不利因素影響,往往陷入難以自救的境地,「他們大多獨居,又缺乏社區支援,一旦出現連柴米油鹽都短缺的情況,最先會受苦的便是他們」,期望政府能夠「以疫為鑑」,針對今次武漢肺炎瘋搶物資問題制訂策略,優先保障殘疾人士等社會弱勢的物資供應穩定。

一眾義工到熱心捐贈者的辦公室,整理並重新包裝消毒酒精等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