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的「小報告」有甚麼微言大義? - 鍾劍華

林鄭的「小報告」有甚麼微言大義? - 鍾劍華

《蘋果日報》爆料,踢爆特首林鄭月娥在呈交中央的抗疫報告中繼續諉過於人,又狀告建制派在抗疫過程中沒有與政府站同一陣線,更表示作為其顧問團的行政會議成員表現也是「差強人意」。雖然暫時未能窺報告書全豹,但有傳媒及議員就有關報道作查詢,特首辦不置可否,說明所爆的料屬實。

嚴格講,報告書的其中一些說法,清楚說明了香港現在行的這一套半吊子「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殘酷現實。如果人民冇得揀,傳媒冇得發聲,便可能大家攬住死而不自知。但香港始終仍是一個言論開放的社會;憲制上也容許市民作出有限的選擇,就算沒辦法推翻這個不孚民望的政府,也起碼可以透過選票表個態。因此,建制派如果繼續死攬這個特區政府,遲一點的立法會選舉肯定冇運行。

要求所有人不理是非對錯,必然要與政府及領導人事事保持一致,這是特區政府承繼自北京當局的政治病毒。但在香港,感染這種盲撐政府的病毒,結果必然是政治自殺。去年11月底的區議會選舉,那些建制奴隸派已被林鄭拖累得雞毛鴨血;仍然與特首站在同一陣線的高官,民望全部跌至可恥水平,也是同一道理。

報告書認為可以透過有效處理疫情為建制派創造「有利的氛圍」,這一點其實嚴格講也不是完全沒可能。但這卻顯然不足以為建制派在9月立法會選舉前夕得到一個「難得可扭轉形勢的契機」,因為建制派已經被這種盲撐政府的病毒貽禍太深,連建制派也難擺脫其已經成為香港社會的政治病毒的形象。

特首辦的報告書有此說法,也首先充份反映了林鄭是多麼虛偽。過去幾個星期,她動不動就把她那個「專家小組」擺上枱,但就完全漠視那些專家面對傳媒所說的種種不同意見。她還口口聲聲說處理疫情不涉政治,呼籲大家不要政治化,但其實在骨子裏,林鄭自己卻是不斷作政治盤算,還認為建制派必定要與政府立場一致,不應該「以選舉理由加入批評政府行列」。大抵她是以為因為政府要領導對抗疫情,自己作為特首便大條道理要被擺上神枱,好讓她把過去一年對社會造成的嚴重傷害一筆勾銷。

視港人如無物 事事奉承中共

面對突然而來的危機,一個政府如果能夠有效動員社會各種力量來應對,自然是有助政府建立威信,這是政治常識的ABC。但前提首先是要政府有管治能力,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能重建最起碼的信任。林鄭在疫情早期態度輕忽,只顧在海外享受與各國領導人一同開會的虛榮,只想借機會向海外傳媒「洗底」,這是她那種自以為是,完全不以社會脈搏為念的最好證明。回港之後親自處理疫情時,她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嘴臉及與民為敵的態度,根本就是自毀長城,把市民在危機中對政府突然重燃的一點點盼望也斷送掉。

面對危機,政府就真的要做到以民為本、急市民所急,對策也應該要得到市民的認同及接受。面對市民對病毒南來的恐懼,林鄭事事都要提升到中港矛盾,動輒扣上「歧視國內同胞」、「斷絕中港聯繫」、「中斷物資供應」這些帽子來作推搪。林鄭作為特首領導下的抗疫,也要事事講政治正確,要把握每一個機會表現自己是北京的乖女孩,每一句都要首先感謝中央,甚至要首先感謝中央政府的駐外機構,好像香港政府完全沒有駐外辦事官員。

政府不去協助滯留在湖北的港人回港,就推卸責任說是隔離設施不足,指是因為部份市民無理反對,是部份區議員不合作,但就不談政府拒絕向區議會諮詢。現在這份疫情報告,其實是進一步的扯開了她這個政府的畫皮,原來骨子裏是因為政府未必得到中央的批准與武漢當局作相關的協商。

新來港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日前會見建制政界代表,再一次呼籲他們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主權移交20多年來,這一句「依法施政」說過多少次了?但為甚麼特區政府越來越不能有效管治香港,也根本失去了領導香港的公信力?為何曾經自以為「好有為」的林鄭,今天竟然要天天向中央賣口乖,不斷乞求中央幫助?為何當她呼籲社會團結攜手抗疫時,背地裏原來要向中央打小報告,狀告一向以來與特區政府都是同一鼻孔出氣的建制派?想到這幾點,真的好想大聲笑出來,但又真的很難笑得出!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