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獎提名名單出爐,大部份我無看過(未公映先問鼎倒成近年慣例),沒啥可談,唯談談電影命名學。
早前認識導演章國明,話題自然由他經典之作說起。童年與警匪,本兩碼子事,怎起題好?《點指兵兵》(1979)神來之筆,加上主題曲泰迪羅賓唱道:「點指兵兵,點指賊賊,一點中你怎去躲?莫奈何。」畫龍點睛,觸發聯想劇情。另一套《邊緣人》(1981)也厲害,很長時期成了卧底的代名詞,廿年後才被《無間道》取代。章導卻說:「這個名不好,我聽過有人唸成『邊綠人』。」果然要考慮周詳,字字皆血,因為電影作為一門生意,計漏半步都損失大。
章國明提起今屆周冠威問鼎最佳導演的《幻愛》,讚不絕口。我不禁問:「那為何改名這麼差?」抽象、老土、瀰漫一股言情小說的腐氣。章導苦笑:「就是太有信心吧。」
對,市道不景,大師傅如章國明輩束手(片酬不到位也是原因),忽變年輕導演天下,某程度好事,但電影既不再是生金蛋的雞,橫死豎死,後進們索性文青上身,命名一味自我感覺良好,遠離觀眾,整體退步了。
再以《叔.叔》為例,平平無奇,究竟想表達什麼?Insiders才明白乃老同志之意,卻有否考慮過,google「叔叔」壓倒性會得出「爸爸的弟弟」這結果,豈非倒米?誰搜尋到你啊?若硬要依足加一點空一格的格式,則愈加文字遊戲,故弄玄虛。
《少年的你》屬於合拍片,學《致青春》(2013)國內小粉紅一代無病呻吟文藝腔,港人喜歡才怪。
《花椒之味》亦唔知想點,其實張小嫻原著書名《我的愛如此麻辣》更明快。
潘源良兄是老文青,執導《聖荷西謀殺案》,後三字無異議,但值不值得強調較少人識的地名呢?除了增加隔膜。
寧愛《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至少知道延續電視劇,而且包打餐懵。
有起得別具匠心的,如《麥路人》,眾所周知講麥當勞難民,但巧妙迴避出現店名,兼食字感慨「陌路人」。又如《獅子山上》,反用「獅子山下」熟語,配合攀石加勵志,很到位。
我想講,戲名是淡市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望文生義,直接影響入場意慾,請別扮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