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陰霾下,不少投資者均追捧醫藥股或個別網購股,令該類股份股價屢創新高;但有外資分析員認為,在市場恐慌時更應搜尋一些危機股份,例如保險股。他指大部份投資者均擔心今次疫情會導致保險公司賠償大增,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即使疫情再嚴重,保險公司的賠償金額對大型保險公司影響也是十分輕微,可能是不多於1%的影響。
值得留意是,疫情越見嚴峻可能更會刺激保險的需求,因為人人都會認真計劃購買保險保障自己。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雖然對該市造成千億美元損失,但天災發生後的重建活動反而帶動經濟增長,而當年股市更比災後重建復蘇更快,年初發生地震一度令股市插水,但年尾埋單已「升凸」。
藥物研發企業可敲
另一例子是1989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後,保險公司作出不少賠償,但地震發生後人人爭着買保險,令翌年保險公司盈利大幅增加。
至於醫藥股,儘管估值高昂,但疫症對他們來說確是有多方的利好。廣證恒生早前發表報告指,短期來看,在緊急疫情下,內地審批藥企的程序有望縮短,有助加速已有藥物或臨床階段藥物的新拓展,相關抗病毒藥物研發企業將獲得關注。而對於新型疫苗企業而言,該行認為疫苗研發尚處初期且研發難度大、研發周期較長的,可能在這次疫情未能即時受惠,但仍具備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