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友say】不成比例的搶劫 - 止凡

【Blogger友say】不成比例的搶劫 - 止凡

上年6月左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見文末連結),當時提出了一個問題:「給你數千元,甚或是數萬元,你會殺人嗎?」當日文章所討論的是感恩節時Walmart大特價,竟然有人為了排隊爭取購得特價貨物而開槍殺人,令人匪夷所思。

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發生在香港,早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有三名持刀賊人劫旺角超市送貨工,掠走60條卷裝廁紙,成為全城熱話。

太平盛世之時,廁紙價格平均每條30元,60條廁紙總值只不過1,800元。又問:「你會為1,800元去持刀行劫嗎?」而且還要是三人聯手行劫,每人分得20條值600元的廁紙。

借此機會,討論一下有錢人思維,這是最基本的,就是關注「成本與回報」。當一些事情,成本跟回報比例不相稱,即付出太多而獲得太少時,這是蝕本生意與行為,有錢人絕不會去做。

其中一個有趣說法,今天很少聽見有打劫金舖的新聞,其中一個原因是如此打劫,非常大罪,風險亦非常高,隨時更會無命,但就算成功得手後有多少利潤呢?數百萬元吧,今時今日隨時連一個蚊型單位也不能買。

為600元犯案太不智

因此,橫豎犯罪,匪徒可能會想:「不如搞搞網上騙案更好吧,搞吓網上勒索或恐嚇,收取比特幣,動不動能騙來數億元,更符合成本效益。」

當然,這只是笑話一則,不應每事都談成本效益,尤其「罪行」與「行善」,因為它們有更高尚的道德考慮。有本書於這方面有很深入的討論,Michael Sandel的《錢買不到的東西》,當中有一些很捧的討論。

例如某地方「超速罰款」vs「容許付費超速」。可能令我們在想,「違例泊車罰款」vs「把罰款與停車場費比較」,當中有何考慮呢?

經常考慮一下,日常所付出的有否合理成本效率?投資、消費時是否物有所值?這對財自計劃甚有幫助。

話說回頭,為了600元,就算撇開犯法與否的法律及道德問題,有正常智力者,也不可能覺得值得去幹吧。

相關文章:《想清楚你的目的與行為》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
2019/06/blog-post_23.html

止凡
mailto:cpleung826.blogspot.com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