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浪潮 青年抑鬱增6.5倍精神科醫生:無助感是元凶

抗爭浪潮 青年抑鬱增6.5倍
精神科醫生:無助感是元凶

【本報訊】抑鬱症是常見都市病,成因與個人生理因素及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斷症主要以影響病人日常功能嚴重程度為指標,並透過藥物或認知行為作治療。精神科醫生指,青年人的抑鬱指數近年急劇飆升,與失去「控制感」有很大關係,在服藥以外醫生需加強與病人之間的對談,亦建議病人身邊親友可多諒解。
記者:王春怡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家文指出,香港大學醫學院早前研究發現,去年6月反修訂《逃犯條例》浪潮期間,疑似有抑鬱症的患病率升至9.1%,遠高於2011年至2014年間的1.3%;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一項最新調查亦發現,約15%受訪青少年出現抑鬱症狀,情況值得關注。

以往年輕人出現抑鬱的成因主要與學業和時間運用有關,因課業繁重同時缺乏消閒時間,此消彼長下情緒出現問題。林指,至2014年及去年出現大型社會運動,18至24歲年輕人抑鬱的情況較2008年約2%急升6.5倍至15%,她分析與失去「控制感」有關,「感覺好似做乜都冇用」。

血清素助改善病情

林稱,若病人出現自殺傾向,治療方向會先留院及接受藥物治療;若屬早期出現抑鬱症狀則可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改變非黑即白的思維,並增加對生活的控制感,「唔好令佢哋感覺乜事都由第三方控制,產生無助感,要指出番有啲乜佢哋做完係有效果」。近期曾有一名16歲病人,因家中親人的政治立場不同被迫「夾在中間」,更嚴重至出現自殺傾向,需突發入院留醫,同時服用抗抑鬱藥。現時適用於青少年使用的藥物主要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Prozac或Zoloft,藥物以外亦需與青年的家人會面,要求他們改變家中的討論氣氛。

林指一般協助改善抑鬱症的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若醫生多次調節三種化學物質劑量,而病人情況未見改善,近年醫學界亦有研究指,難治性抑鬱症或與神經細胞發炎有關,導致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的供應減少,醫生可因應情況加入抗炎藥物如阿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減少發炎因子透過腸道進入身體,加劇病人抑鬱情況。

坊間不少人提倡運動改善抑鬱,但林指要明顯透過運動改善抑鬱情況,病人需持續做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心跳率保持在最高心率的60%至70%,腦部才會分泌安多酚,對病人甚至一般人來說都不易做到,建議改為多做控制呼吸的運動如瑜伽和太極,紓緩憂鬱症狀。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